第一批00后要高考了,说实话我很嫉妒他们

第一批00后要高考了,说实话我很嫉妒他们

昨晚深夜,被推送一条新闻扎了下心,说是第一批00后即将高考。

心里涌上来的第一感觉,全是妒忌。我总是很容易产生妒忌,这样不好。

记得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心里有种霸占全村甚至全省的舞台的感觉,恨不得高呼:老子就是现在的主角。这种幻觉当时是多么强烈,但又真实。毕竟那时候去哪里都有人称呼,嗨,年轻人……现在是叔、伯了,发际线失去控制。

00后的无敌青春是我最妒忌的。

时间面前,大家都是旁观者。人不是时间的分支,也未能与时间平行,时间是触不可及的流逝。00后牛哄哄地高考去了,我们这批90后的青春即将完全让位了。

对于年轻人而言,万千世界平铺开在跟前,随处是大展拳脚、就地燃炸的机会,所以随意空耗、浪费时间也无碍,年轻人把冒险当成纯粹的乐趣,也是值得给掌声的。

放纵去冒险,体会大把浪费时光的灿漫,那是无法恢复的心境,我甚至开始悼念。

上了年纪的人早已不能享受这些肆无忌惮了,好听点说是明白了时间的价值,比年轻人会精打细算,怎么降低生活风险。事实上,就是年轻的资本没有了。

电影《年轻气盛》其中一句台词是:“你年轻时一切都看上去都触手可即,你拥有未来。可是当你老了,看什么都觉得遥不可及,因为它们已经逝去。”
第一批00后要高考了,说实话我很嫉妒他们

电影 《年轻气盛》

我还没活到人生的后半段,但是我敢说青春时期创造力最丰富。这是年轻令人妒忌的另一个原因。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为时过早,毕竟还有后天的教育影响,我认为是二十几岁的成绩,往往最能代表/影响后面整个人生。因为一般的学识、自然教育已经完成了。

咱们认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两人不过30岁;爱因斯坦26岁完成关于光量子、布朗运动等几篇历史性论文;特斯拉26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郎朗21岁推出个人钢琴演奏专辑、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会。

这里又会有人质问,你干嘛拿一些天才来举例?

那我说身边的例子吧。一位高中同学,二十几岁继承了家里的主业陶瓷销售,事业大发展,成当地小土豪;还有个同学,四年前娶了他的上司,两人在一家上市企业工作,两夫妻开启了光明的美好生活。

对,我身边都是这种俗例子,关于生活、关于钱财。要说靠天资、才华的?那就是刚才说的名人了。当然有很多是大器晚成的,但是他们二三十岁时候的行为和想法绝不可忽视。

面对时间,总是一开始满怀期望,后来都多少失望。

时间是一块试验石头,试炼我们的幻想和血汗,什么值得坚持,什么是自己喜欢的,年岁都会告诉我们。这是年老的好处,每一寸时光价值倍增,因为越来越少。

00后可能会悔恨他们将浪费的时光,我们早已后悔过。青春最值得珍惜。

妒忌他们享受的物条件比我们好,金钱、科技、医疗基础都会更优秀。

00后有更好的消费水平,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我妒忌他们可以报考大数据、机器人这样热门、刚兴起的专业,待遇更高……这些妒忌不是我们这一代独有的, 每个“上一代”都有过这样,对“下一代”的妒忌。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所享受的都是有代价的。现代职业选择的范围已比《摩登时代》那时要宽广,物质条件也好很多,但压力和痛苦也是接踵而来,是时代的不可退换“赠品”。

社会给你一颗糖,就会让你挨一棒子。这算是能量守恒么?

享受物质不是无条件的,还有千千万人在跟你争抢。

在动物世界里看过解说,雄狮称霸森林,这看起来很威猛。但是从战斗的一刻开始它就不能停下来,排除异己,直到战死或者被狮群遗弃。根本上说,我们和动物的世界是一样的,社会竞争让人停不下来,从步入职场开始,就不停地运作,这沙场还有勾心斗角,IQ、EQ的较量。

不管前辈,还是00后,都不能避免竞争洗礼。

实际上,我自己当年也能报考计算机专业当个程序猿,或许现在收入更丰厚些。但是自己数学不行,也不喜欢。所以尽管世界再繁荣,个人的选择其实会受限于各种条件。但是看着这些似乎随处可得机会,不仅悔意丛生。

我也有点太擅长嫉妒了。

未来可能存在的科技发展,下一秒能让上一秒逊色,医疗科学、交通科学、建筑科学,每一样都可以让世界产生质变。这很震撼,但不能太嫉妒了,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我们要做的是判断形式,做出正确的反应。

就如新媒体,给传播带来巨大改变,有人感到惊讶,有人感到厌烦,有人乘势而上做公众号大V。时代给所有人机会,但是不是人人都会判断。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这项本领,是面对变化的生存能力。

妒忌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学会判断变化吧。

幸运地,唯独有一样东西,没感觉输掉——我们的爱情。

爱情是没在输的。在这个情理交汇的地方,人灌注了独特的孤独和爱意,任何基因也难预测它能撩动的故事。

这个永恒主题,充满情感涌动、亲吻、拉扯、性欲……这些人类从古至今从来都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妒忌00后一代的爱情,只会妒忌身边的爱情。

爱情贯穿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文学、艺术、影视,一个绝世天才遇上爱情也可能会变愚钝,一个软如草包的人为了爱情会变得强硬锋锐,一个抠门拮据的人可能会为爱挥金如土。

爱是一瞬或是一世,变化多端无法把握;时远时近,拿起和放下之间要翻越漫漫的心路。

你说爱是什么?有点说不清,一千年来很美好,一千年后也会甜蜜绚烂。
第一批00后要高考了,说实话我很嫉妒他们​爱情电影《罗马假日》,两人相遇有缘,相爱无果。更是让我看到了赫本所阐释的优雅和可爱

第一批00后要高考了,说实话我很嫉妒他们​《花样年华》,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有妇之夫,一段暗涌苦于抑制又限于世俗的情感。在巷子里透视东方人含蓄的表达,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身影是浓缩全片精华的影像。

80、90一代的爱情,跨越了书信和网络蜜语,或许这是我们这一代最为美妙的地方。

我在的小学,同学们从三年级已经开始交笔友,尽管是一个城镇范围内的,相隔最远也不过三四十公里。那时候很多字还不认识,表达个人感受有困难,得边查字典,边捏词造句。

虽然很多同学从未见面,文字跃然纸上诞生的情愫妙不可言,那时寄照片是最常见的,没有PS,连背景都是自然的田野绿树。那时最期待一个人的出现——邮差。邮差挎包和邮筒的一致墨绿色,给人一种快乐和自由的亲切感,他瞧见我们便默契地笑起来。

我们总是热心地从邮差手中接过报纸,递进老师的办公室之前,羞答又精明地从报纸中间把来信抽走。然后自己又扮演一个邮差,将来信分发到各级各班的同学手中。快乐极了。那时不懂的爱情,但是向往爱情。

往后就是用QQ、邮件了。大学时听女同学说,她有一室友失恋了,QQ的“滴滴滴滴”生都不能听,听了就觉得心刺痛。因为那女生和男朋友就是天天通过QQ联系的。也难怪,以前提醒音一响,就是甜蜜;现在一响,就是失落。

至今还记得大学时,一个美丽的台湾女大学生给我留过一个邮箱地址,当时很兴奋,便注册了个雅虎邮箱,想着是国际范一些。结果没过多久,雅虎就退出中国了。没记住对方的邮箱,雅虎邮箱也不能用,再也没联系上。后悔死了。

如果是书信的一行地址,应该会在脑里忘不掉。

曾有位客户,一次聊天的时候他说,人这一辈,活儿要好,活法儿也得好。

活儿是我们的生存技能,和社会连接,被社会认可;活法儿是自个的想法,观念行为。

尽管一边妒忌,一边忧虑,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