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宮廷貴婦范的「利器」:手爐

雍正年間著名宮廷畫家陳枚畫了一副富貴、典雅的宮廷美人圖,即《月曼清遊圖》冊,現在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圖冊共12開,最後一副畫描繪了一位身穿華貴皮草的貴婦懷抱一個金光閃閃的銅質鍍金手爐,冒雪緩步而行。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月曼清遊圖》,清,陳枚繪,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很喜歡這幅畫的意境,還專門賦詩一首:“眷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輕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最後一句提到的“爐”就是手爐。

故宮博物院就藏有跟畫中仕女幾乎“同款”的銅鎏金手爐,該手爐造型精美,做工精緻。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銅鎏金纏枝牡丹手爐,清,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在明清最盛行。當時的文學作品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明朝世情小說《金瓶梅》六十八回寫到,愛月兒“一手拿著銅絲火籠兒,內燒著沉速香餅兒,將袖口籠著燻熱身上”。這裡的“銅絲火籠兒”,就是手爐。

到了清朝,手爐更是富貴人家小姐、夫人們的冬日標配。比如,《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進大觀園,好不容易見到王熙鳳,見王熙鳳一身綾羅綢緞,“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彼時的璉二奶奶正春風得意,年輕貌美,在富麗堂皇的賈府,鳳姐頭戴灰鼠披風、身穿桃紅花襖,加上手裡瀰漫著嫋嫋香菸的手爐,貴氣逼人,震得鄉下來的劉姥姥大氣也不敢出。

目前傳世的手爐最早是在明晚期出現的,由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岐製作,前者以鏨花工藝見長,後者以純正的皮色取勝。到了清代,製作手爐的工藝和材質明顯增多,有琺琅、漆器、銅器等,其中以琺琅居多。清末,宮廷琺琅作已被裁撤,宮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遺留或在民間定製。清宮傳世琺琅手爐均為清中期作品。

比如這件畫琺琅三陽開泰手爐為清乾隆年間制。手爐為橢圓形菱花式,銅鍍金開合式提樑。前、後兩面開光內繪三陽開泰圖。開光外飾寶藍地纏枝花卉紋。蓋面滿布鏤空“卐”字錦紋。手爐色彩豐富,描繪工緻,將吉祥寓意的紋飾融進山水畫中,體現了宮廷藝術的特點,是廣琺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畫琺琅三陽開泰手爐,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除了琺琅制,還有描金技法的手爐。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紋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識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種技法。我國描金漆工藝之運用始於戰國時代,清代是描金漆器的輝煌時期,技法多樣,工藝精絕。下面這個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金色濃淡成暈,如畫家運色,為清代描金漆器的代表作品。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這個手爐雙圓相連形,上有提樑,內設銅盆,與銅絲編蓋吻合。手爐以世代相襲的龍鳳為紋飾,又以紅色漆為底襯,吉祥喜慶,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撲面而來。

手爐大都是實用性的,但是,也有就是用來“看”的手爐。比如這件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清雍正,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呈不規則卻十分對稱的長圓形,提樑彎曲的形狀與爐身的造型相協調,爐身四面開光,兩兩相對。開光內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繪不同的山水圖景。畫面構圖講究,佈局疏朗,遠山近石,亭臺樓榭,草木飛鳥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宛如工筆畫。風光旖旎的山水圖雖濃縮於方寸之間,卻透露出飄渺深遠的意境。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清雍正,故宮博物院藏)

那麼,為什麼確定這個手爐是用於觀賞,而不是用來暖手的呢?這是因為清宮珍藏的手爐內膽中都殘留有灰白的炭灰,然而這件手爐的內膽卻異常潔淨,沒有任何使用的痕跡,可見它並非暖手的實用器,而是用以觀賞和陳設的工藝品。

打開下面圖片,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瞭解更有趣的故宮和皇家文化。

打造宫廷贵妇范的“利器”:手炉

更多互動與服務,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微信服務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