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導

1.

西邊社,這個隨意的名字,非常符合廈門特徵。

廈門很多老街老巷的名字,都有種因地制宜的隨興,卻見證了這座海島的變遷。

少瓊從小住在西邊社,離廈大很近,往前再走幾步,就是環島路和曾厝垵。

她在這裡開了三家不錯的餐廳——多福漁糧,天樂擼,青春燙火鍋,做的是老廈門生意。

前幾年,有人找她去曾厝垵開店,說那邊全是遊客,錢很好賺。

但少瓊還是沒去,“如果每天跟遊客打交道,我擔心自己哪天會受不了賺錢的誘惑。”

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少瓊保持了老廈門人的分寸感。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2.

在距離西邊社幾百米的曾厝垵,賺錢,成了這座小漁村每天的重要生活主題。

林林是住在漁村裡的原住民,她自己也說不清楚,眼前發生的一切,究竟是好是壞。

她記得小時候,村子家家有院子,戶戶有水井,大人們不是出海捕魚,就是耕種農田,日子過得清貧自在。

當然林林也羨慕廈門城裡人的生活,“對老廈門人來說,這裡就是鄉下,平時很少有外人會來曾厝垵。”

在這樣的環境裡,曾厝垵有自己的一套生活邏輯。

他們幾乎不與外村人通婚,人與人的關係,都在宗祠的威嚴注視下,約定俗成。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3.

曾厝垵什麼時候發生變化的?林林也想不起具體的年份。

應該是十年前,林林還是少女的年齡,村子裡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搬進來。其中有對年輕情侶,租了林林家的隔壁院子。

“那些人跟我以前見過的廈門城裡人,不太一樣。男的留長頭髮,女的穿那種寬鬆又很漂亮的裙子。”這是林林的第一印象。

這些人搬進曾厝垵之後,林林的生活習慣被改變了。

以前她寫完作業,不到晚上九點,就會早早上床睡覺。“確實沒什麼事情可幹,電視又不讓看。”

往往這個時候,是隔壁最熱鬧的時候,有人開始彈琴,有人開始唱歌。

儘管林林的父母認為,那些年輕人都是神經病,但林林覺得這樣還挺棒的,“當然我也聽不懂他們唱什麼。”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4.

沒過多久,更多的年輕人搬進村子。林林家的兩棟房子,也租了其中一棟出去,租給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

那個年輕人說自己來自江西,準備在村子裡開旅館。

林林悄悄查過中國地圖,發現江西離廈門很遠很遠,她很好奇,為什麼一個江西人,要跑來廈門開旅館。“我那時候,連漳州都沒去過,最遠只到過同安。”

好像一夜之間,上門詢問「有沒有房子出租」的人,越來越多。

那段時間,林林發現,整個村子變成大工地,所有村民忙著在自己家的空地上蓋新房子。

一棟棟的房子蓋起來,然後一棟棟再租出去。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5.

再也沒有人種田,田地上都蓋了房子。也沒有人出海打漁,船都被收走了。

村子裡的人,包括林林的父母,都成了房東。

再接著,大排檔開進來了,小吃店開進來了,咖啡館開進來了,還有很多叮叮鐺鐺的小飾品店,也開進來了。

林林覺得,好像這樣也不錯,每天都是新生活。“感覺只要睡一覺,第二天出門,外面就有新東西冒出來,都是以前沒見過的。”

連林林也不知道,曾厝垵到底是怎麼被叫成「文藝小漁村」的。總之,這裡一切都不一樣了。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6.

林林第一次突然感覺到,自己居然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是臨近高中畢業那年。

父母跟她說,如果考不上大學,不考沒關係,“回來幫家裡做事。”

這跟以前父母叮囑的話,完全不同。以前父母一再強調,想走出村子,只有用功讀書,考上大學,才有好前途。

然而現在,父母更希望林林幫忙家裡做的事情,是每月按時去不同的房子,輪番收租。

那是林林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原來自己家裡條件並不差,甚至很好。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7.

但是村子裡,已經不太適合居家生活了。

沿街越來越喧囂,遊人越來越密集,街道越來越狹窄,路邊叫賣的聲音也越來越吵鬧……

林林全家在故宮路那裡,買下兩套房子,搬離了曾厝垵。

但住了不到一年,林林的爺爺,堅持要搬回村裡住,說自己住不慣沒有院子的高樓,認為不接地氣,電梯也太嚇人。

家裡人只能把爺爺送回漁村,住進老房子一樓。至於樓上還有四層,已經全部租給別人,改成家庭旅館。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8.

少瓊住的西邊社,也開始漸漸出現了遊客的身影。

她忍不住問過來店裡吃飯的遊客,怎麼會想起逛西邊社,答案居然是——她開的這幾家餐廳,實在太出名,遊客按圖索驥,慕名尋來。

在這個互聯網幾乎信息透明的年代,確實也很難再有隱世之地。

少瓊自己倒是看得很開,不管是遊客還是老廈門,一視同仁。“這樣很好,這種自己能找過來的遊客,至少是個懂行的吃貨。”

天下吃貨是一家,這讓少瓊心滿意足,覺得自己跟遊客其實也有很多共同語言。

住在曾厝垵的廈門人,是一種什麼感受|報道

9.

林林今年也搬回曾厝垵,因為爺爺年紀大了,需要有人照顧。而老人家又非常倔強,堅持不肯離開村子。

爺爺的理由,一來是落葉歸根,再來是他認識的那些老朋友,都還在曾厝垵。

事實上,如今留在曾厝垵的原住民,大部分也只有老人家了。

每到傍晚,繞過海蠣煎、印度飛餅、冰淇淋、芒果烤肉的攤子,曾氏宗祠附近,是老人家的聚集地。

可能因為這些老人家的存在,讓曾厝垵保留了小漁村的一份原本的氣息。

不過也不是沒有哀愁的。

那天下午,林林陪爺爺散步去了曾厝垵後山。爺爺指著山腳下那片荒地,告訴林林,這裡是他們家的祖墳所在,絕不可忘。

林林有些傷感,因為爺爺說,他希望以後可以埋進這裡,跟長輩們在一起,這樣不會孤單。

而在祖墳的旁邊,已經開起了海鮮餐廳。

------ ---------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