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改革開放40周年丨1971:紅柳情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紅柳情

1971年,我隨外婆從浙江來到新疆,那年我7歲。我們一路乘坐火車、汽車,經過幾天幾夜後,終於到達農二師(現二師)二十九團公路口。

我跟在外婆身後,高一腳低一腳地往連隊走。一路上,見不到樹木,只看見一株株的紅柳。沒有房屋,只看見一個個的沙包。沒有人,也見不到各種動物的身影。直到快天黑了,才走到家。後來,我才知道,這裡就是“吾瓦”,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吾瓦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無風一片白,有風白滿天。當地有一個傳說稱,清朝光緒年間自號“陶盧老人”的進士王樹耕面對這一片荒漠,心生悲涼,嘆道:“心憶洪荒初,神往盤古前,何年見滄海,一變成沙田。”就在這片沙田中,我和外婆不知走了多長時間,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

來到新疆後,我時常與紅柳相伴。有家便要有床,家裡沒有鋪板,更不會有席夢思,我睡的床,是用紅柳枝條編制而成的,在上面鋪些稻草,再鋪上單子,一張床便成形了。我家中的角角落落,也放置著用紅柳製作的各種工具,有三角筐,圓筐,就連房門前的棚子都是用紅柳搭的。

吾瓦為重鹽鹼區,那些年,二十九團職工群眾開始以治理鹽鹼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建設,水旱輪作,種稻洗鹽。我小的時候,睡醒時常常不見了外公外婆,原來他們天不亮就已經去勞作了:人工割水稻,挖排渠、拾棉花等,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連隊有豬圈、牛圈。養豬是為了改善職工生活,當時大夥兒都吃大鍋飯,連隊有食堂;養牛是為了用牛拉車。養豬養牛又可以得到很多的肥料,增施有機肥可以用來治理鹽鹼地,當時的農業生產逐漸向良性循環發展,經濟形勢出現好轉。

我上小學時,紅柳又派上了大用場。學校要收集肥料,我和同學們拿上紅柳編的筐子去撿拾牛糞。夏天,我和夥伴們揹著紅柳編的魚簍到渠裡摸魚,那時的魚特別多,大排渠裡、農渠裡、毛渠裡,只要有水就會有魚,每次總能抓住幾條肥肥的鯽魚,滿載而歸。上世紀70年代,各家各戶收入都不高,物資匱乏,買什麼都要憑票,買布要布票,買肉要肉票。幸好水渠裡的魚多,自己摸魚回家,既省錢又能吃到美味,讓清貧的生活平添了幾分甜美。

1982年,我高中畢業,在連隊上班。春夏播開始了,稻田治鹼,放過水後有些地方機器平得不平,需要人工平地。我和同事每人帶著一個紅柳編制的三角筐,站在水裡,把高處的土剷起裝入筐,運到低處填上。有時我們還出圈,把羊圈、牛圈、豬圈的糞便和所墊的草弄出來,用作肥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指引下,二十九團黨委帶領全團職工藉助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幅度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棉花、香梨種植面積,構建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大農業生產格局,生產持續發展,職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早在屯墾戍邊初期,戰士們就充滿憧憬地唱著“戈壁灘上建花園”的歌,如今,它在二十九團已成為現實。原先的吾瓦變成了鐵門關市。我曾高一腳低一腳走過的那片戈壁灘,如今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機關辦公大樓、春秋劇場、中學教學大樓、職工醫院大樓、文化宮錯落有致,一幢幢住宅樓拔地而起,道路寬闊,道路兩邊樹木茂盛,花草豔麗。連隊職工都在城裡買了樓房,孩子上學、家人看病、購物都很方便。

如今,鐵門關市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已達90%以上,再也不用牛來拉車,再也用不上紅柳筐等農具了。

吾瓦蛻變成美麗的鐵門關市,靠的就是以“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主要內涵的紅柳精神。這種精神已成為一代又一代吾瓦人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

2016年,我去十四師皮山農場支教,皮山農場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在那裡的一年時間,我看到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而在原來的老房子拆遷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原來,這老房子的牆面是用紅柳編成的,將編好的紅柳裡外用泥糊嚴實,就成了牆面。紅柳的作用真多,紅柳的作用可真大呀!

現在,皮山農場果園的果農依舊用紅柳編織的筐子裝梨和蘋果,在地裡幹農活的職工群眾依舊用紅柳筐裝東西,用起來方便。除此之外,紅柳還用在美食上。新疆人愛吃烤肉,烤肉時用新鮮的紅柳枝穿肉,在烤制的過程中,新鮮的紅柳枝在剝皮後會分泌出有些黏稠的汁液,穿上羊肉後,在炭火的薰陶下,不僅可以分解掉羊肉的羶味,還會讓烤肉散發出紅柳的清香,給人以獨特的口感。

戈壁紅柳裸露著褐色和紅色的筋骨,詮釋著“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這類詞語的含義。紅柳是軍墾人最親密的夥伴,它和我們一樣,執著地堅守著戈壁沙海,播下綠色的希望,用生命譜寫著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樂章。一部二十九團創業史,也是二十九團人治理鹽鹼,不斷探索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紅柳是見證者、紅柳是奉獻者。

我寫下一首詩,用來讚美紅柳:

“鹽鹼灘上的紅柳,是精靈的化身,扭動細細的腰肢,和春風熱吻。嫵媚傲人的姿色,塗抹著朦朧的月色花香,沁入心肺。和堅強一起,播種——希望。”( 張雪芬)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亲历——改革开放40周年丨1971:红柳情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波瀾壯闊的40年當中,宏大的時代變革,也悄悄地在兵團人的生活中刻下烙印。

兵團日報“親歷——改革開放40週年”欄目,邀請兵團職工群眾拿起筆來,緊密結合工作和生活實際,把自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饗讀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回顧

放映員的電影記憶

一部電話將情感拉得更近

1980:我的第一張彩色新聞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