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油彩,描出風雲際會;西皮二黃,演盡陰晴圓缺。

京劇雖然是國粹藝術,雖然我也是中國人,但對於京劇的印象,長期都僅僅停留在《智鬥》上,那還是因為用它的音樂製作了一個手機鈴聲。不過也因此認真聽過幾遍《智鬥》,最清晰的記憶是阿慶嫂的唱詞:“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人一走~茶就涼~~”。這些年雖然也跟朋友一起去看過幾場摺子戲,但記憶都不深刻了,甚至完全想不起,找不到曲目的名稱。

粉墨油彩,描出風雲際會;西皮二黃,演盡陰晴圓缺。

2018年春節前後,我卻對京劇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追根溯源,大抵是年前跟朋友們一起去看了一場摺子戲,一段是《玉簪記》中的經典曲目《秋江》,另一場是《石秀探莊》,《秋江》是從川劇中改編過來,說的是女貞庵中的小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的愛情故事,庵中老道姑發現了他們的戀情之後,以赴考為名將必正攆走,而陳妙常則衝破庵規,去追趕心上人。在秋江畔,妙常招呼老艄公擺渡過江,老艄翁跟社會上的一些黑車司機有的一拼,不斷跟小道姑開著玩笑。在劇中,京劇演員把道姑嬌羞的神態模仿的惟妙惟肖,尤其兩人合作模仿波浪的起伏、小船兒顛簸的動作令人記憶深刻。

《石秀探莊》是從徽劇中改編過來,描寫的是石秀和楊林在三打祝家莊的時候,前去探路的故事。祝家莊道路難走,宋江派石秀楊林探路,石秀成功地從鍾離老人處探明瞭祝家莊盤陀路的機關,除了石秀的英雄形象,劇中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祝家莊的那幾個小兵丁了,他們把地痞流氓的形象刻畫的入骨三分,尤其臉上的妝容與步態,高度抽象了人物的特徵,讓人對京劇這項國粹佩服不已。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知道,這兩出京劇都是經典的開蒙戲,比較全面的包括了唱、念、做、打各個部分,又有強烈的表演性,能夠讓京劇愛好者快速的走進京劇。

粉墨油彩,描出風雲際會;西皮二黃,演盡陰晴圓缺。

這次觀演以後,讓我對京劇發生了興趣,就想多瞭解下京劇。春節期間,我搜索了一些京劇經典曲目放在手機上,跑步的時候可以順便聽聽。實話說,跑步的時候聽京劇,跟噪音基本無異。直到有一天,耳機裡響起“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這兩句的時候,內心忽然升起一種久違的感動。這兩句唱腔和歌詞搭配的極為精確,演繹出一種發自內心的詠歎,“自顧自憐、我見猶憐”的感覺躍上心頭。從此之後的將近一個月,我被這支曲子深深的迷住了,它壟斷了我的耳機。

《梨花頌》是新編歷史、大型交響京戲《大唐貴妃》的主題曲,《大唐貴妃》取材於梅蘭芳20年代的名劇《太真外傳》,整劇保留了12段梅蘭芳的原創原腔,同時參考了《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等名作。《梨花頌》可以說是梅派藝術中的精髓,讓我欲罷不能的就正是京劇經典的“西皮二黃”唱腔。在《梨花頌》中,“西皮二黃”與歌詞完美結合,把唐貴妃自顧自憐、我見猶憐的形象描繪的活靈活現。“西皮”起源於北方的梆子腔,高亢剛勁、活潑明快;“二黃”源於南方戲種,沉凝委婉中,蕩氣迴腸。兩者結合起來,把一個人的各種情緒充分的調動起來。

梨花開,春帶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情也痴

天生麗質難自棄,

天生麗質難自棄

長恨一曲千古迷

長恨一曲千古思

《梨花頌》的歌詞雖然簡單,但幾乎描寫了楊貴妃生命的全部,一個美麗的女人就如同“春帶雨的梨花”,生命如同梨花一樣美麗而易逝。人生的幸運之處,不外乎遇到了知音、賞識自己的人,楊貴妃則遇見了痴情的唐皇。天生麗質能有所託,不枉此生。此生定然為他而來,為他而去。人生的可貴之處大概也在於從一而終,一往無前的精神,“此情不渝”是與這種精神相通的。這段歌詞雖短,但是描寫的卻是人生的全部,極為凝鍊,令人共鳴。

粉墨油彩,描出風雲際會;西皮二黃,演盡陰晴圓缺。

但《梨花頌》並不以詞來取勝,它讓人慾罷不能的是詞曲的結合,第一句“梨花開,春帶雨”和第二句“梨花落,春入泥”,就是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的結合。歌曲在平穩的曲調中進行,在“春入泥”的“泥”字上,把“梨花落”讓人略感低沉的情緒中拉出來,高亢與低沉相互不斷的起承轉合,畫外音直入人的腦海:人生不就如此嗎?從泥土中來,到泥土中去。對短暫的人生的感慨,在隨後的“此生只為一人去”和“道他君王情也痴”兩句歌詞和曲調的結合中,提升到“從一而終,一往無前”的意境。在唱腔上,“此生只為一人去”延續了開始的平緩,而“道他君王情也痴”這句的節奏則出現了一些變化,開始變得緊張而略顯低沉,第一遍“情也痴”三個字也因此而不好把握,在後面的學唱中,學了很多遍才掌握了技巧,而“情也痴”這三個字唱第二遍的時候,則舒緩而上揚,一起構成了詠歎。讓人感慨人生的際遇,“此情不渝”的堅貞。而在其後兩句的“天生麗質難自棄”中,更是把這種詠歎發揮到一個極致:前一句西皮,後一句二黃,先抑後揚,似乎楊貴妃就在你耳邊感慨:別說我禍國紅顏,天生麗質,這都是我的命,我的命。“自顧自憐,我見猶憐”的感覺讓人無法忘記。曲終最後兩句則繼續了這樣的詠歎,但是更為舒緩,曲罷人散,繞樑不絕!

粉墨登場,演盡幾番風雲更迭;

西皮二黃,多少聚散與圓缺。

此情可鑑,都在戲裡幾轉日月;

此心不變,聽我戀歌唱幾闋。

在網絡上搜索《梨花頌》,會有很多個版本,我認真比較了之後,覺得胡文閣演唱的最為完善,梅葆玖先生演唱的最為精到。前者如書法中的顏體,後者如書法中的歐體;前者如西洋油畫,細膩生動,後者如國畫山水,老辣到位。“梅派”的藝術特點是“不強調特點”。梅蘭芳先生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提出“因材施教”、“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聲”、“創作應在師承千人的基礎上,走自己創新發展的路”,這直接推動了京劇的發展,梅先生的理念是超前的、科學的。這在《梨花頌》中表現的更是淋漓盡致。《梨花頌》詞曲結合完美,又把西皮二黃腔與交響樂隊結合起來,唱腔婉轉、氣勢恢宏、意境華美,雖然我沒有看過《大唐貴妃》的實景演出,但楊貴妃嫵媚多姿又張弛有度的身影早已烙印到我的腦海。我想這也許這是京劇的神奇之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