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條的PHEV很尷尬?

媒體質疑,專家力挺,銷量大漲……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雖然成為焦點,但現實依然“尷尬”。

上頭條的PHEV很尷尬?

地位尷尬 難成主流?

“一紙政令”讓PHEV地位尷尬。

7月4日,發改委發佈《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的公眾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規定》一出,PHEV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專業媒體認為,政策矛盾,PHEV地位尷尬。《中國汽車報》發文指出:“新出臺的《規定》將PHEV歸為燃油汽車投資項目,這與以往出臺的文件有一些不同,PHEV到底算哪頭?”

專家認為,政策明晰,無傷大體。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規定》是按照動力驅動方式和生產工藝過程設定投資項目,並非根據新能源和傳統車技術先進程度區分的。”

業內人士認為,PHEV成為主流產品仍需時日。有專業人士告知《選車網》:“短期內PHEV的銷量比重不會太高。從市場看,PHEV售價較高,需求有限;從技術路線看,PHEV屬於純電動與燃料電池的過渡產品;從企業看,PHEV只有2個新能源積分,貢獻不高。”

照此說法,PHEV應該趨於“凋零”才對,而市場上產品卻越來越多,這是為何?

上頭條的PHEV很尷尬?

扎堆上市 廠家補貼

今年,本土、合資PHEV車型扎堆上市,更有不少企業主動給與補貼,PHEV尷尬地位有望改變。

雖然國家對PHEV補貼下調了2000元,且多地沒有補貼,但PHEV依然成為冷車市中的大熱門。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5月,乘用車銷量約為971.6萬輛,同比增幅僅為6.2%。其中,PHEV車型銷量約為7.3萬輛,同比增幅高達248%。”

廠家補貼,推動PHEV快速普及。5月底,吉利博瑞GE上市。針對博瑞GE PHEV車型,在“地補”未實施的城市,由廠家先行補貼。無獨有偶,去年上市的緊湊型SUV“宋DM”,比亞迪制定了“一口價”銷售策略,在沒有地方補貼的地區,比亞迪讓利促銷,填平價差。可見,廠家補貼是推動PHEV銷量上漲的重要因素。

PHEV扎堆上市,價格有望繼續下探。統計顯示,2017年上市的本土 PHEV新車數量是前幾年的兩倍。今年,不僅本土企業熱衷PHEV,外資、合資企業對PHEV更加看重。據悉,大眾、奧迪、寶馬、沃爾沃、豐田、本田的PHEV新品有些已經來華,有些在加速準備中。值得一提的是,豐田專門針對中國開發了雷凌和卡羅拉的PHEV版本。未來,PHEV產品增加,消費者選擇餘地擴大。

法規加嚴,PHEV地位上升。廠家力推PHEV產品,是為了應對“雙積分”政策。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PHEV產品的新能源積分只有2分,但對降低平均油耗拿燃油積分大有裨益。”

企業主動補貼,消費者得到實惠,PHEV能否擺脫尷尬地位,快速走向主流?

上頭條的PHEV很尷尬?

爭論還在繼續

PHEV從邊緣走向主流,價格是關鍵因素。

崔東樹表示:“當PHEV與傳統燃油車售價相同時,消費者將趨之如騖,企業也將不用擔心新能源積分。”而有些企業卻持不同意見。一家中國品牌企業的研發負責人告知《選車網》:“PHEV價格有下降空間,但相對於傳統燃油車,PHEV增加了電機、電控、動力電池,還有其他附件。成本增加了,價格自然上漲。”

對於PHEV的未來,業界同樣莫衷一是。崔東樹認為:“PHEV對燃油車降低油耗的促進是至關重要的。在燃油車與電動車較長時間並存的趨勢下,我認為PHEV是傳統燃油車升級的重要方向,是新能源車的重要支柱。”另一家本土車企的企劃負責人則稱:“我們新能源的發展模式是小車純電動,大車用燃料電池,PHEV只是過渡期產品。”

由此看來,儘管PHEV已成大熱門,但擺脫尷尬走向主流仍需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