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近日,为纪念建党97周年,嘉广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特别策划了“喜迎七一”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紧紧围绕“初心”这条主线,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等为主要载体,通过馆藏文物、图片资料等,挖掘展陈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初心。想了解《共产党宣言》、首部党章、红船等文物背后感人的故事吗?快来看看《永远的初心》的“初心”之旅。

《永远的初心》系列报道共7篇,6月30日起在嘉兴新闻频道《嘉兴新闻》、嘉兴新闻广播《嘉广早新闻》和新闻客户端“禾点点”上同步播出。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访故地、故人、故物 开启“初心”之旅

早在5月底,嘉广集团就对如何做好今年的“七一”报道展开了部署。“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观众们不一定很了解。”嘉广集团副总编辑胡伯良表示,像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大家对其背后的故事及历史意义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希望通过采访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包括红船和南湖革命纪念馆,带领观众一起回望过去那段历史,寻找共产党的初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的采访拍摄,这里边有些可以说是抢救性的,也为建党百年的宣传,积累相关的视音频资料。”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央的展柜中,陈列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纸张微微泛黄,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两本小册子,加起来不过百页有余,但它能问世并保存至今,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以《共产党宣言》这一文物开篇。”嘉广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朱宇虹介绍,围绕《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陈望道先生,他们走访了陈望道先生的故乡义乌、上海“国福路51号”陈望道旧居以及他曾任教的上海复旦大学等地,采访到许多与陈望道先生有关系的人物,从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中再现陈望道先生与《共产党宣言》之间的故事。

“我们去到陈望道先生的故乡义乌,在那里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村民,他还记得小时候陈望道先生常带书给他们看,给他们讲故事,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知识。”朱宇虹说,他们还采访到陈望道在上海复旦大学教出的第一位研究生陈光磊、陈望道的儿子和儿媳,通过他们讲述的一个个小的生活细节,陈望道先生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由物到人,再由人回到物,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并了解那段历史。”朱宇虹说道。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访故地、故人、故物,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是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最大的看点之一。一个月来,报道组奔赴了上海、宁波、杭州、义乌等地进行采访,耐心寻访当年的“故人”及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到《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四大”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等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历史意义。

为了挖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故事,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金周斌,记者周强、张斌专门奔赴宁波市北仑区,寻找首部党章的保存人——张人亚的故事。“我们在那里找到了他的衣冠冢和老宅,并采访到他启蒙老师的孙子。”金周斌说,一个人的行为深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张人亚的启蒙老师推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这可能也是张人亚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因素之一。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耐心与诚意 找到“关键性”“重量级”人物

不断挖掘采访素材,联系相关人物,是在制作《永远的初心》时,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很难找到当时的那些人,只能去找寻他们的后代,或者之前与他们相处过的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金周斌说,刚开始他仅联系采访事宜就沟通了一个星期,有的专家很难约到,而且进行异地采访时,还需要考虑到时间和交通等因素。但有困难就克服,凭着耐心与诚意,金周斌和朱宇虹找到一个个关键性人物,并联系到像《红船》的作者黄亚洲、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等“大咖”,为报道增色不少。

“在拍摄首部党章的过程中,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发现了张人亚的侄子张时才,而他恰好就在嘉兴,当时我们可高兴了。”正在为找不到关键性的采访对象而发愁的金周斌,听闻消息“如获至宝”,迅速敲定采访时间。“张时才先生已经90岁了,但他精神很好,跟我们讲了很多张人亚以及他的家人如何保存首部党章的故事。”金周斌介绍说,当年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共产党的一批重要文献带回老家宁波,交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让其好好保存,张爵谦呢,给他造了一个假的衣冠冢,将这些文献放入空棺,一放就是20多年,直到全国解放,才把这批文物交给了党组织。“这些文献中,就有中共二大上通过的第一部党章,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献。”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员倪娜表示,没有张人亚和他父亲当年的保护,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二大的文献和首部党章的原始风貌了。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除了关注这些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文物的历史意义。为此,金周斌和朱宇虹需要联系不少党史方面的专家学者,请他们来分析与讲解。但采访约起来并不顺利,“可我们还是想尽办法联系到不少专家学者,之前红船论坛也请来不少‘大咖’,我们直接去现场‘逮人’了”。金周斌说,像中共党史专家、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一级教授、少将邵维正,他对党史有很深的研究,平时很难约到。正所谓赶早不如赶巧,有了邵维正对首部党章的解读与分析,报道的层次也更加鲜明。朱宇虹亦是如此,她正在拍摄的《红船》篇,以红船为切入点,围绕红船守护人、红船模型认定及制作等故事,展现红船精神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为了采访到《红船》的作者黄亚洲,他们还去了杭州拍摄。此外,在红船论坛上,她也采访到不少专家学者,拓宽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照相机+打光” “初心”永不变

为了呈现最好的拍摄效果,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使用的是照相机拍摄。“因为拍摄内容很多涉及人物采访,拍摄地大多在室内,对光线、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用照相机拍摄、加上打光,能呈现比较好的色彩。”金周斌介绍,相比摄像机拍摄,照相机拍摄会比较繁琐、辛苦,“要经常切换镜头,有时候还会用到滑轨,拍摄起来比较费时”。

不过,就算如此费时费力,但只要拍摄效果是好的,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和摄像依然坚持“初心”,为观众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其实,在采访中,他们也深受感触,触摸到当年共产党员的那颗“初心”。

“张时才老先生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金周斌说,老先生提到与张人亚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当年他才5岁,跟母亲一起到上海见到张人亚,当时他母亲准备给张人亚介绍对象,但张人亚说自己东奔西走的,没时间考虑结婚,而且人家跟着他还会有危险,不如以后将张时才过继给自己。“这段故事体现了当年张人亚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忙得连自己的小家都顾不上,是真的在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事。”

「实践」迎“七一” 访“初心”,嘉兴广电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初心》

朱宇虹也表示自己通过这次采访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我之前看过或听过老一辈共产党员为革命奋不顾身的故事,他们为实现理想激情澎湃的忘我牺牲精神激励着后人,但自己并没有切实的感受,但在这次采访中,走过这段‘初心’之旅,我发现他们确实有很多一直坚守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一些理念到现在也并不过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通过“真理的味道”的故事,来反映他翻译此书的初心和译成后这本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首部党章守护人》和《党章内外的故事》,展示党章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体现党章在不断变化中的不变初心;《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前世今生》,通过三个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南湖革命纪念馆讲好初心故事的不变承诺……报道分赴上海、杭州、金华义乌、宁波北仑等多地,寻访与故事相关的人物,采访重量级党史专家,通过叙述的方式,把故事讲得生动引人。整组报道采访扎实、镜头唯美、立意高远,具有较强的可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