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重镇:生命·实践 教育学派

教育研究的重镇:生命·实践 教育学派

当前,许多人认为我国的教育充满了各种的问题,缺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也有人不禁回想,中国有着大量的研究教育的人,他们究竟研究了什么结论出来,为什么还是不能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美好?这里我将谈一谈当前对于教育进行本土化研究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学派”,虽然,我们或许不知道有这些名称的存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教育的改革的推动,靠的是教育学者们进行实践研究,形成教育建议来进行的。他们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今天主要介绍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叶澜教授在教学研究生涯中逐渐形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2004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文章《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中首次提出要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至今已有十多年。据统计,这个研究团队在2004—2009年出版了《回望》、《立场》、《基因》、《命脉》等四套丛书;在2010—2012年确立了以“理论”、“变革”、“合作校”三套论著系列凸显学派特色;2014—2015年,隆重推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套丛书——《基本理论研究》系列、《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系列和《合作校变革史》系列,丛书共计30部。

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实践教育认为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根本的理论依据是“人学”理论,即“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而且是影响自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决定自我的命运,教育应该使人认识到这一点,教人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一般被认为有三个基本支柱:一是“上天工程”——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构建与研究;二是“入地工程”——进行实践研究能够“入地”,能够到中小学课堂中做研究;三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来激发真正的人性。

教育研究的重镇:生命·实践 教育学派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叶澜教授认为生命实践学派的历程经过了5个阶段,分别是孕育、初创、发展、形成和通化五个阶段。从叶澜教授个人的历程来看,她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从1983年到1991年,即从叶澜教授1983年独立承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本科生“教育概论”这门基础课程始计, 以1991年其第一本学术著作《教育概论》的正式出版,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新的教育学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到1999年,也就是初创期,主要是这个过程之中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重在进行实践来得出理论,并且有着研究的团队,当然,这个阶段也被叶澜教授称为以“新基础教育”命名的探索性研究阶段。新基础教育由于动静比较大,也受到诸多希望进行教育改革的人的热切期望,在学术界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力。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到2004年,为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结束,该团队的教育研究在国内也有了重要的影响力,接着就内部明确提出建立学派的构想;第四阶段是2004年到2009年,为形成期,主要是新基础教育的实践目标以形成新型学校整体之型,并且在学术界传播建立学派的思想和支撑能够建立学派的理论、团队和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出版了《新基础教育论》,以召开的“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结题报告会为标志;第五个阶段是从2009年之后,一直进行之中。

对于生命·实践教育的地位,很多人对其进行大肆的赞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分析,比如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教学论的认识阶段,以王策三的《教学论稿》为标志;二是教学系统论阶段,以李秉德先生和李定仁先生的《教学论》为标志;第三个阶段就是生命·实践教学论阶段。

如何去评价这种教育?

有人道:教育处在危险之中,这种危险也威胁着生命,因为当今的人们试图拿生命做交换,把生命看作是实现物的价值的功能和手段,所谓的教育不过是增加生命的交换价值。这是我们的反教育处境。教育本来应当是对当今世界的压制生命的强势力量的抵抗,但不知为什么成为帮凶。海德格尔说过:“人们对现在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极端的非人性是不是还要高看一眼?是不是还要及时地加以承认?计算式的思维的超强势力日复一日地越来越决定性地回击着人自己,并使人屈尊成为一种无节制的“程序化”模式的可被任意摆置的组件。非计算式的思维无以逃遁,他们统统被科学组织起来,并通过组建机构加以固定。”在现时代,学校教育也许正在成为把人机器化的帮凶,人在教育中被当作工具本体,而不是生命本体,也就是没有被当作真正的人,赋予人力量、赋予人自由。李泽厚说:人要返回真正的人,不仅要摆脱机器统治的异化,而且也要摆脱动物欲望的异化。在这个时代,也许只有教育,才能从生命本身的事情出发,从人向非人的蜕变过程中、从生命向物的蜕变过程中,拯救人,拯救生命,这是其它的实践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今天的教育如何摆脱机器化、经济化和欲望化对人的控制,是教育学的现代性主题,教育学需要make sense,而要真正地make sense,就必须回归生命成长如何是好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教育学的新阶段,也就是21世纪教育学的良心。

当然,正在进行或是已经进行过的教育研究不仅仅是生命·实践教育一种,还有几种教育思想也在教育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包括生命教育、情境教育、新教育等等,这些教育思想都是有推动者进行这方面的大力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实际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研究者们都希望从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理论构建,纵使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对于社会的教育发展来说,又意味着一次机会的尝试和成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