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網貸雷潮湧現,我們還要撐多久才能等到黎明?

六月的網貸市場波瀾不驚,這個月發生了太多的事兒,雷潮湧現,投資人情緒跌到低谷。

根據網貸之家發佈的P2P行業6月報告顯示:6月中國網貸景氣指數為114.19,環比上月小幅下降。因為網貸景氣指數是同比去年計算得出,備案延期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本月一些負面信息以及部分地區雙降政策影響,部分平臺的成交量、人氣同比去年6月有所下降,導致景氣指數呈現下降趨勢。

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1842家,相比5月底減少了30家。據不完全統計,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66家,其中問題平臺52家(提現困難49家、跑路3家),停業平臺14家。6月共新發現13家新平臺,均為歷史上線的正常運營平臺。另有新發現停業及問題平臺21家,此外有2家平臺在6月重新恢復發標。截至2018年6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達到4334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6176家(含停業及問題平臺)。

尤其是六月中旬,端午節假期期間“唐小僧”爆雷,假期後“聯璧金融”也出現問題,一時間投資者的恐慌情緒蔓延整個網貸市場。平臺就像說好了一樣,接二連三的出問題,涉及了很多大平臺、或者背景實力較為雄厚的平臺。可以說“黑色六月”,就像陰雲一樣籠罩在網貸行業,也籠罩在投資人的心頭。有媒體說:雷潮已至。

六月網貸雷潮湧現,我們還要撐多久才能等到黎明?

1、雷潮的區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網貸平臺在2014年就湧現出一波雷潮。但是,那一次的雷潮區別於現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每逢世界盃都來那麼一次,難道世界盃有毒?一般來講,一個金融循環週期是十年,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是在中國,兩年足矣。網貸平臺的風險累計程度需要階段性的釋放,這個釋放無外乎兩種因素,市場、政策。市場本身決定釋放風險的時候,是一種自然的釋放,排除一定的政策干預。政策風險的釋放,是政策干預下的一種釋放,我們可以說是“良幣驅逐劣幣”。

2014年那一次雷潮,純粹意義上是“龐氏騙局”引發的爆雷。說的通俗一點,2014年爆雷的多是詐騙平臺,接著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來摟錢的。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金融帶來全新的金融體驗,這個體驗在投融兩端都非常明顯。投資人享受“高收益”,借款人能夠快速地借到錢。但凡一個東西好,必定會引來騙子,這個定理可以說是從古代到現在一直通用。覆盤看一下,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比特幣,什麼在風口來錢快,就容易引來騙子,尤其是在行業的初期和紅利期。

其實到現在也是一樣,有些投資人在損失了之後,不願意去相信?我覺得,這並不是叫不醒,而是不想去承認,不願意面對現實。如果換成我,幾十萬扔到一個平臺出問題了,我也不承認,畢竟我還沒下車,還有錢在哪兒,我也想拿回我的錢。

所以,2014年的那波雷潮主要是由於詐騙跑路造成的,並不是行業本身出了問題,與外部的市場環境,經濟環境關係不大。騙子作惡往往都是不管外部怎麼樣,自己摟完錢跑路,這也引發了監管對於網貸平臺和P2P行業的市場化監管。從2016.8.24文件出臺以來,對於網貸平臺如何做,如何管,做什麼樣的業務,怎麼做好資金存管,進行信息披露,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

今天的雷潮跟2014年的有天壤之別,我認為最大的因素就在於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是整個金融環境引發的風險,傳遞到了網貸平臺。有很多經濟學者分析,2018年金融整個市場處在一個“低谷”的底部,這一年不管是從股市還是債市,情況都不樂觀。有的甚至戲謔道:天台站滿了人,除了炒股的、買幣的、賭球的還有投網貸的。(世界盃果然有毒)看似的戲謔之言,其實說明了一個隱藏的含義,金融風險具有傳導性。

我們不妨理性客觀的來看看這些出問題的平臺,尤其是那些大平臺、有著國資和上市背景出問題的平臺,他們為什麼會雷?為什麼會出現嚴重的逾期?難道僅僅是風控不到位?我想,風控不到位只是一個方面,往深層次來講,這些平臺的資產端有嚴重的問題。

網貸平臺定義為是信息中介,但是現在的情況好像對投資人不太公平,借款人也許知道錢是從投資人那兒來的,但是有多少投資人知道錢到底借給了誰?有多少平臺真實、如實、公開的對外披露借款人信息?也許平臺心理想的非常美,投資人好騙,只要收益比銀行高,品牌做好一定就有人投。

如果你告訴投資人,我的資產是給上市公司輸血用來解套的,給地方債進行解套的,給大企業進行拆借的,給那些銀行不給貸款的企業(快死的)輸血的,你看有多少投資人願意投?一但底層資產端塌陷,問題就接踵而至,尤其是今年,股市暴跌,債市不景氣,投資人難道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來個“請君入甕”?

引發這次雷潮最重要的原因是網貸平臺底層資產出現塌陷,涉及上市公司、大額企業融資、地方債,監管收縮管理,讓股市、債市的風險傳導到了網貸平臺。

外加,某些網貸平臺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惡意吸引”投資人進行投資,所以,讓很多投資人受到了損失。

也許有人問了,為什麼是六月出現的風險呢?到底風險點爆發在哪裡?

2、OMG,流動性

流動性這個詞兒比較複雜,在金融市場和其他市場的解釋不一樣。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就打個比方。流動性好比就是撒尿(有點汙),人得喝水吧,喝了水得往外排,科學上叫做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命體徵,也就是說哪天新陳代謝沒了,這人絕對要見上帝去了。如果你光喝水不撒尿,那得憋死(大活人不能讓尿憋死)。如果你光尿也不行,不喝水哪來尿?遲早尿血(傷元氣)。這下大家看明白了吧?

金融市場也是需要流動性,不斷地讓資金流動起來,這樣整個市場才能盤活。資金有進有出,有借有還。如果資金進的太多了,你就得防水,(不能讓尿憋死),如果放水太多了,你就得多喝水(免得尿血)。現在整個金融市場,不管是股市還是網貸平臺,都處在“尿血”的階段。因為流動性嚴重不足。

上週,央行頒佈降準,釋放了大約7000億的流動資金出來用於支持中小微企業借款,然而市場反應甚微,股市依舊下跌,中小微企業依然借不到錢。這就好比大壩開閘防水,具體水往哪裡流淌倒是說了,具體怎麼修引水渠卻沒動靜。全面支持小微企業借款,具體怎麼支持呢?這7000億的流動資金如何支配?這是一個問題。

銀行現在估計很開心,光說降準了我正常做吸存,至於中小微企業貸款嘛,沒有具體政策啊,風險那麼大我才不幹那事兒。銀行也有自己的算盤,同等業務流程、風控流程的前提下,100萬也是放,10萬也是放,我幹嘛不放100萬的企業,有保障還賺的多。

這就是根本原因,中小微企業在銀行融資難上加難。若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央行下死命令,各銀行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放款比例和放款額度,列入考核指標。只有這樣,這條“引水渠”才能修成。

所以,借不到錢的中小微企業咋辦,不從網貸P2P上找錢藉資金,它還能管誰借?中小微企業也要生存,銀行不給,別的渠道弄不來,不借網貸借什麼?現在有一種聲音說“P2P是炮灰”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是很搞笑。如果傳統金融機構都能滿足投融資需求,那還要P2P幹啥?還要網貸平臺幹啥?其實監管的構架非常正確,大企業大資金找銀行借款,中小企業需要大資金找銀行,小資金短時週轉借網貸,整體平均下來企業利率負擔也低。

往往事與願違,銀行光記住了,前三分之一句,大企業借大錢我給批,中小企業一邊涼快去了。好嘛,到了網貸平臺這兒,有些平臺也只記住前三分之一句,大企業借錢我可給批。這就引發了我們說的流動性風險。

現在的網貸市場總體規模大概在7萬億左右。說實話,這個數據已經非常大了,如果這7萬億資金真真正正的服務於中小微企業或者個人,那現在絕對不會出這麼大的風險。如果支持實體經濟,風險傳導不至於那麼快,底層資產和借貸的流動性也不至於沒有。所以,近期出問題的平臺,或者上市系平臺爆雷的真正原因還是在於給上市公司輸血、參與了地方債、企業債等。

今年股市什麼樣也不用多說,去天台問問就知道。股票下跌,股權質押爆倉嚴重,那些給上市公司輸血的網貸平臺面臨著極大的風險,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都爆倉了,還還你網貸平臺的錢?近期,某金控集團出現問題,說實話對跟他有千絲萬縷的網貸平臺確實不容樂觀,這就是開篇我們提到的底層資產塌陷。

再者,近期某車貸平臺也出現逾期問題,我這裡打一個問號出來,如果你確實做車貸,抵質押物是車,就算現在不能暴力催收,不能拖車,那你也有“剩餘資產”吧,或者說你的“不良資產”能夠變現轉賣吧?如果你的這些車貸不良資產能夠轉賣,也不至於到了今天這步田地,起碼有抵質押物的不良資產還算做“好資產”。但是,確實這個車貸平臺出現了問題,我想知道的是,你所謂的車貸到底真的是車貸嗎?你的資產底包真的是借款人抵質押車輛來貸款嗎?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網貸平臺本身也沒有了流動性。北京也對網貸平臺進行了“雙降”,在沒合規之前你只能消化存量,不能增量。這就是我說的只能尿,不能喝,那光代謝了,不納新,平臺怎麼受得了?

投資人要可客觀理性的來看待問題,千萬別受到某些媒體的蠱惑,車貸平臺出問題了就說車貸不行了,消費金融出問題了就說消費金融黃昏來了。平臺出現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到底是因為自身經營出的問題還是資產端出的問題,我們需要具體分析。不過在流動性收緊的前提下,又會出現資產端流動性問題和本身流動性問題。投資人千萬不要管中窺豹,知道大家受到損失心裡著急,但是千萬要冷靜,防止下一次“踩雷”。

講真,如果網貸平臺正兒八經的幹,絕對不會出現如此大的風險,起碼風險可控,就算是有風險,也不會出現極端的風險。當然,受到市場的波動,投資人出現這樣的情緒也是正常,但有這樣情緒的不僅僅是投資人,還包括網貸平臺的運營者們。

3、我堅持到何時才能看見曙光?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今年剛開始的時候,行業比較平靜,問一家平臺現在忙啥?平臺都說忙著合規備案。畢竟,57號文件已經指明瞭“最終備案日期”,大家想著這個終點,都想好好幹都想一門心思的備案成功。然後,延期來了。

我看到上週的《新聞1+1》節目,裡面講的就是網貸平臺現在找不到方向,不讓喝水(增量),什麼時候能備案成功也不知道,能不出問題麼。加上我們剛才分析的流動性等問題,監管延期,流動性緊縮,網貸平臺不出問題才怪。

用一個比喻,現在的網貸市場就如同前天晚上世界盃西班牙對陣俄羅斯(果然有毒)。西班牙滿場120分鐘壓制俄羅斯,2千腳的傳導,70%左右的控球率,西班牙想通過傳導來拖死俄羅斯,但是沒有臨門一腳實在是解決不了問題。最後,點球大戰輸了吧。

現在網貸平臺就缺的就是臨門一腳,這一腳就是最終的備案時間。客觀來說,延期是為了更好地消化違規業務,這沒有問題,謹防風險集中在某一時間點爆發。但是,我們依然需要給行業一個“盼頭”,否則業務風險是遏制住了,“信心風險”可就爆發了。

給我最大的感受就在於,行業現在缺乏信心,投資人沒信心已經杯弓蛇影,平臺從業者沒信心,不知道何時才是頭。在我看來,監管哪怕是不給出具體的備案時間點,也要讓平臺喘口氣,喝口水,是否可以允許在適當的時機,讓平臺進行“合規業務”增量。起碼,平臺本身的流動性盤活了,也對未來的整改備案有信心。

要想重振市場信心,光憑監管配合平臺努力也不可能完全達到。這就需要媒體的大力配合,不做不實的報道,不去散播平臺的謠言,不去主動的黑平臺。如果媒體為了流量,為了金錢把平臺和行業寫倒了,那麼這就成了“幫兇”。這就好比一個人被人扒光了在街頭上“裸奔”,我們在嘲笑這個人“有病”的同時,是不是也譴責“扒光”他的衣服的人呢?

總結一下,近期出現的雷潮是由於流動性收緊而引發的風險傳導,真正意義上的網貸平臺並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和嚴峻的風險。作為監管來講,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同樣要注意適當的放鬆流動性,讓整個市場處在相對“活躍”的階段。對於媒體來講,現階段我們更需要正能量來引導投資人,重振投資人信心。對於網貸平臺來講,合規是永恆不變的主題,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做有風險的事兒。只有各方一致努力,我們才能迎來未來的曙光。願網貸平臺能夠良性發展,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做好普惠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