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南方都市報戴越:新聞路上不敢停步

业界|南方都市报戴越:新闻路上不敢停步

文| 南方報業戴越

個人簡歷

畢業於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2002年入職南方都市報,做過廣州新聞部記者、珠三角新聞部編輯、深圳讀本編輯,現為南方都市報深圳採編中心首席編輯。

最能體現情懷的一句話

保持新鮮感。

新聞路上不敢停步

在這一行裡, 無論做了多久,你永遠有機會做個新鮮人,只要腦子是新的、挑戰是新的,保持這種新鮮,才能抵禦陳腐。

得知被評為“南方報業2016 年度記者”時,想了好一會,平凡普通如我,何以擔當289 大院採編的“年度最高榮譽”?

追趕14年

按一個編輯的習慣,很自然地斟酌起關鍵字眼來:“年度記者”——說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年度,什麼樣的記者?

2016年,是我入行的第14年,也是我所在的都市報團隊謀求轉型的重要年份。就拿工作平臺來說,早就不再侷限於版面,移動端、微信公號以及將來所有能承載內容的大眾媒介都是平臺,無遠弗屆是一種工作特性。

這個團隊的採編人員,早就不只是記者日班、編輯夜班的工作節奏,而是無論採編都要24小時保持“興奮”,筆和採訪本根本來不及現身,拿智能手機直播才是標配,製圖和技術開發人員隨時配合為內容開發應用產品或是搭建播放通道。無間歇的新聞供應,要求我們有海量的內容產品,而海量的背景下,又要求我們不斷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明星產品。

身處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團隊,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吸收新的觀念和技能,一路追趕,不敢停步。聯想一下,“年度記者”是否至少說明我這一路的努力值得肯定,往後“老當益壯”跑得更快?

拿著採訪本滿城跑的日子

我在當深圳新聞編輯之前是珠海新聞編輯,在那之前是廣州新聞記者——我在南都的起點。

別的行業入職第一件事是去領辦公桌嗎?我上班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是領下新鮮熱辣的報料去跑新聞。第一單報料就是發生在越秀區一老居民區裡的停水事件,居民要去討說法,我得弄清是非曲直。

在廣州新聞突發組一跑就是好幾年,每天乘公交車在廣州城內外穿梭。隨身帶著筆和採訪本上是採訪標配,一支爛筆頭比什麼都強。我的本子上記錄著這個城市的各種人和事,有投訴工廠“剪髮令”的女工,有爆水管被淹了的馬路,有某年春天裡最早開的花,還有家裡窮得只剩下一盞燈仍樂呵呵的孤老。

都說跑突發的記者得衝在最前。新聞面前沒有性別之分,女生也是漢子。

有趣的是,我這個女漢子在一次採訪中可是用女孩子的姿態去突破的。

花都一個工廠,有工人報料被管理人員打了,我和攝影記者許冰趕過去,進了廠剛要開始採訪,聞訊而來的管理方就把我們攔住了,還“請”到了辦公室去。工廠管理人員很生氣的樣子,說我們是來者不善別有用心。我正想理論,許冰卻悠悠地先開了口,慢條斯理地跟那管理人員說,你怎麼這樣衝啊,我跟我同事就是來了解情況的,你對一女孩子還惡言相向,太沒風度了。嚇人是不對的。那管理人員竟然不好意思了,氣焰下去了。我一樂,放鬆下來,順著許冰的話“反客為主”地開始提問,把這位管理人員採訪了一遍,然後回到廠房繼續採訪工人。

後來在廣州新聞改跑時政線,突發報料慢慢地就接得少了,但這段經歷給我留下了很多積累、很多經驗,供我在後來的工作中不斷地去提取。而許冰後來離開了新聞行業,迴歸他的藝術老本行木雕,在那之前留下了華語傳媒獎那尊“跑步的小金人”——那是他的設計,凝固了一個不斷向前追趕的姿態。

用Excel表創新出來的版面

2006年,我從南都的廣州新聞部調到珠三角新聞部,從記者變成編輯。適逢南都的珠三角各讀本陸續創辦,在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順德7個城市落地,最後我就固定在珠海新聞。

沒過幾年,“兩微”先後興起,“大數據”成為潮流,把傳統媒體人看得眼花繚亂,似乎不知道該怎樣應對。但我所在的部門並沒有被打亂陣腳,倒是積極地做了很多嘗試,尤其是好些以編輯為核心的新版塊。比如數據新聞,當時報社好些部門都在嘗試,珠三角的佛山是最早推出數據版的,後來也一直走在最前。

這個版打破時政、社會版塊的區別;文本看似被弱化,其實是要不動聲色地起到完整講述的作用;呈現是純視覺化的,有無限多的可能;整個內容的創作看似輕巧,實則包含了諸多流程,要求版面編輯起到統領作用。這種創新對內部的號召力巨大,一時大家紛紛學習,追趕新的目標,傳統編輯還是有可為之處。

當時我負責常規動態版面。說編輯是重複度高的工作也沒錯,隔三差五就會碰上眼熟的稿子,政府的常規會議、定期發佈的數據、地方主要官員每天公開的行蹤,這類時政稿子往往做不大,但累積起來數量不小。單個稿件內容有限,如果把大量的同質內容綜合到一起,按照不同的標準梳理成不同類型、比較分析呢,是不是就有了獨家的數據新聞?

拉上記者,打開txt 文檔和excel 表,我就開始這麼做了,於是開創了珠海讀本的“政情官察”版。後來回想,當時的操作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很幸運有一個試驗的空間,有機會“試錯”,也有機會做出好作品。

最近兩年報社的移動端、直播等平臺漸趨成熟,團隊分工也已明確,有白班編輯、夜班編輯、移動端編輯,有專門的數據工作室,還有新媒體平臺。

以前記者編輯使用的就是一個報題發稿系統,而現在,我電腦裡常用的工作系統除了最早的稿庫圖庫外,還多了一個有PC 端和移動端兩種入口、帶交互功能的採編指揮平臺,兩個APP發稿後臺,一個網絡發稿後臺。再加上微信和內部Rtx,感覺編輯也有了“十八般武器”。

不同的發稿系統意味著不同的工作時間。APP和網絡發稿後臺是24小時活躍的 ,採編指揮平臺鼓勵的就是隨時交流,最老的稿庫我還在使用,習慣在上面改完稿直接傳給夜班組版間。白天統籌兼值APP班,晚上做版,我的工作時間也變成“白加黑”。

隨著都市報各種媒介平臺的成熟,對內容的創新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原創內容並不缺,只是需要有更優質更獨特的,同時發揮出媒體輿論監督的功能。

對經典版面的專業化改造

2015年10月,我碰上了到深圳新聞的第一次改版。領導當時提出要開的一個新版是民生辦事版塊,叫“馬上辦”。對從跑突發報料起步的我來說,這個版塊太親切了。

10年前我還在南都廣州新聞部當記者時,社會民生版塊就推出過“記者跑腿”欄目。後來南都珠三角各讀本都開設“幫辦”版,我也編過。2013年深圳讀本設過“記者幫”版,記者以“辦事員”的身份幫市民排憂解難。過去兩年,南都廣州讀本也開設同名版塊開展監督報道。該版塊堪稱都市報最經典的版塊。

可是,有創新之處嗎?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領導再一次提出改版,並建立“馬上辦”的評價體系,要往“專業化”方向改。這回,我倒是明白了。輿論監督報道是一份報紙的拳頭,這個新聞品種是不可缺的,但是監督報道的挑戰越來越多,要體現監督的有效性必須有策略、有技巧。

我理解的“專業化”是對題材和報道手段的要求。辦事欄目的題材多年來包羅萬有,沒有集中用力,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

群眾辦事訴求一般可分為有針對公權力類型和不涉及公權力的民間糾紛類型,民間糾紛可以通過調解、法律等手段解決,真正需要媒體去關注的,是針對公權力的這個類型,所以“馬上辦”就鎖定這類投訴。

其次,以往“市民投訴——記者求證——部門口頭或者書面”的流程化操作太過表面,對題材的發掘度有限,監督力度也是很有限。經過半年的摸索,“馬上辦”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從政府響應速度、處理進度、處理效果、媒體觀感這幾個方面設立打分標準,分優、及格、不及格、劣4個不同的等級,對應紅、灰、黑等顏色評價。如果政府辦事效果令人不滿意,分數就不高,還可能一直停留在“黑榜”上,量化而直觀。

基於給每宗投訴建檔、以及給被點名單位打分評價,“馬上辦”可以對這些數據化的內容深入利用。於是,“馬上辦”開發出了另一個內容產品——榜單,包含月榜、季度輿情指數報道和年度輿情報告等,原來瑣碎的內容就轉化為有體系的內容,價值得到大大的提升。

下一步:傳統內容版塊還能再升級

迄今,“馬上辦”欄目出版200多期,每期一宗民生投訴,關注的民生問題大多得到圓滿解決或解答,獲得從普通市民到政府部門的廣泛好評。

如2016年6月25日,時任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專門致信南都,點贊“馬上辦”欄目。他評價該欄目說:“既盯住了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又盯住了政府部門履職盡責情況,形成了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效果評價的良性循環。”

根據平時的報道,“馬上辦”欄目每月、每季度發佈政府辦事紅黑榜,並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組成的“馬上辦評議團”進行審核和點評。2016年“馬上辦”的報道成果還融合到“南都街坊口碑榜”中,為榜單提供輿情指南。

這些新嘗試為“馬上辦”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當這個版塊匯聚了各界智囊、形成一個獨立的評價體系時,我想,下一步我們要在這裡推動公共討論,促進各界的交流。“馬上辦”也要跳出一個報紙欄目的範疇,躍上一個臺階,成為一個公用輿論平臺。

在這一行裡,無論做了多久,你永遠有機會做個新鮮人,只要腦子是新的、挑戰是新的,保持這種新鮮,才能抵禦陳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