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出家竟是因为佛陀相貌?结果告诉我们: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编者按:有着“经中之王”之称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类经典。《金刚经》与种族、年龄、性别、爱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专属。它是哲学经典、修行经典、智慧经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金刚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阿难出家竟是因为佛陀相貌?结果告诉我们: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离色离相分”,整部《金刚经》就是离色离相经,就是空经——谈空、悟空、证空的一部经。前十九品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此品按其品题的字面意思,即可理解,无需过多解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色身就是肉身,就是释迦牟尼和我们一样的这具父母所生之肉体,但是世尊与我们的肉体又不一样,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三十二种与众不同的大丈夫相。佛经中的“如来”有时是指法身、佛性,有时则指世尊——释迦牟尼本人习惯以“如来”作为自称。所以“如来”这个词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到底是何所指。此处“如来”二字就不是指法身,不是指空性,而是指释迦牟尼佛本人。此品之目的在于教导众生不要贪恋、执著于色身。关于释迦牟尼的三十二大丈夫相有一个与阿难尊者有关的故事,记载于《楞严经》中:

阿难十九岁随佛陀出家,甫一出家就被已经五十三岁的佛陀选为固定的贴身侍者,贴身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直到佛陀去世(涅槃),因为形影不离佛陀,故阿难成为佛陀众弟子中听闻佛法最多的人之一,以“多闻第一”而著称。因阿难是释迦牟尼的亲叔叔之子,是佛陀的堂弟,故与佛陀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再加上阿难有三十大丈夫相,只比佛陀少两个大丈夫相,乍看上去,阿难与佛陀在外相上几乎一样。当佛陀涅槃后,阿难出来讲法,大众惊诧,以为佛陀又回来了。阿难一再向大众申明说,我不是世尊,我是世尊弟子——阿难。

阿难的父亲也是一位国王,他们的国家和佛陀父亲的国家——迦毗罗卫国是邻邦。古印度所谓的“国家”就是比较大的部落而已,所谓的“国王”其实就是部落首领——酋长,他们权力其实是不大的,财富也不是很多,不可用我国汉唐式的国家概念来理解印度那时的“国家”。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在山沟沟里面,据历史学家考证,也就是几万人口左右,穷得叮当响,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但古印度的文学善用比喻,喜好浮夸,故而佛经中将迦毗罗卫国描述的是四季如春,人民丰衣足食,鲜花、黄金、白玉遍地都是,我们只把它当成文学描写就可以了,不可当真。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儿子,百般呵护,可是这个儿子却于某个晚上不辞而别——出家修行去了。国王不断地派使臣去召唤释迦牟尼回来继承王位,得道后的释迦牟尼长期生活和讲法于舍卫国和摩羯陀国,不在自己的祖国。因为自己的祖国位于边远山区,文化、经济都十分落后,没有办法在那个地方宣讲佛法,故而选择去往文明昌盛、经济繁荣的恒河中下游的那些国家弘扬佛法。

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应父亲净饭王的请求,带领僧众回到了故乡迦毗罗卫城,为父亲和亲族讲法。阿难就是在此期间见到了相貌庄严的堂哥——佛陀。阿难一见到佛陀那无比庄严的相貌,就被牢牢地吸引了,决意跟随佛陀出家修行。此外还有著名的阿那律,以及后来与佛陀争取领导权的提婆达多等释迦王族成员也赶来追随佛陀出家修行。为王子们理发的贱民优婆离,亦于此时赶来出家,并随后得到佛陀的重用,协助佛陀管理和领导僧团,成为佛陀的得力助手之一。

阿难出家竟是因为佛陀相貌?结果告诉我们: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楞严经》记载,波斯匿王在他父亲的忌日那天准备了斋饭,供养诸佛菩萨,城中也有其他长者和居士们,也准备了斋饭,站在门口等候佛陀和弟子们前来受供。众比丘中只有阿难因为先前接受了特别的邀请去往了路途遥远的地方,故而在那一天归来的路上,既没有德高望重的比丘,也没有阿阇黎和他同行,阿难独自一个人走在返回祇桓精舍的路上。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就自已拿出饭钵,准备在他所经过的城中,挨家挨户依次乞食。过了护城河,阿难慢步行入城内,调整身心,严肃而恭敬地依着求斋的方法(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得食不喜,不得亦不忧)进行乞食。进入一户人家后,被卖淫女摩登伽女(“摩登伽”是梵语,意译为“下贱种”,即下贱之人所生下的孩子。此女真名为“钵吉谛”,意译为“本性”,意思是她虽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迷惑住了。阿难心意恍惚地进了摩登伽的室内,摩登伽女以她动了淫心的身体,亲抚阿难。正当两人准备发生苟且之事时,佛于远处已知阿难遭遇摩登伽女的迷惑,因此用罢供饭,马上率领僧众回到祇桓精舍,波斯匿王偕同诸位大臣以及这些供僧的长者、居士,也一齐跟佛回来,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世尊头顶上放出一道强烈的光芒,光中现出千叶宝莲,莲华中有一尊化身佛,结跏趺坐,口里宣说秘密神咒——楞严咒,宣说已,命文殊菩萨持此咒前往救护阿难。文殊到了妓女房门前一念诵楞严咒,摩登伽女的恶咒威力立即消失,阿难也突然惊醒,羞愧难当。文殊菩萨将两人一同带回了祇桓精舍。

阿难见到佛陀,一面向佛顶礼,一面悲泪哭泣,痛恨自己久远以来,一味地偏重多闻,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功夫,故而定力不够,一遇着摩登伽女的邪咒就被迷惑了。因此殷切诚恳地求佛陀宣讲,十方如来是怎样修持才修成正果,证得圆满正觉的。正是阿难尊者的这个问题,问出了后面洋洋洒洒的一部《楞严经》。

但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阿难所问,而是反问阿难:“你和我同是释迦族的子孙,本都可以在家中尽享天伦之乐,但当初你却发心随我出家,那么到底你是见到了什么殊胜的美妙景象,才使你断然舍去世间的深恩重爱而出家呢?”

经佛陀这么一问,阿难这才道出当初见到佛陀时,内心的真切感受:“我见到佛有三十二种美妙庄严无与伦比的大丈夫相,身体澄彻透明如琉璃一般。我自己心里时常思维,这种美妙庄严之相,绝不是世间男女情欲之爱所能产生的。为什么呢?男女交合,粗浊不堪,腥臭交织,脓血杂乱,决不能生出这样明净无瑕,像紫金光色聚集一样的身体,因此无限渴仰而随佛剃度,落发出家。”简而言之,就是说当时的阿难不想学什么佛法,什么般若智慧,出家是因为看到堂兄长得太帅了,这三十二大丈夫相让他升起了无限渴望和依止之心。

佛陀再三教导我们: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在起步之时,我们的动机不正,在起心动念上出现偏差,那么此后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诸种曲折和磨难。这就是态度决定结果。因为当初阿难随佛出家修行的动机,是被佛陀庄严神圣之外貌所吸引,这起心动念就很有问题,故出家后的阿难在实修方面进度十分缓慢,虽听闻佛陀讲法最多,但却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后一个证得阿罗汉果位之人(是在佛陀涅槃后一个月内证得大阿罗汉果位的,而佛陀的其他弟子们,都是于佛陀在世时,就已早早证得大阿罗汉之果位)。

如果佛问阿难:“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阿难肯定会说:“可以,可以。”因为他就是见到佛陀庄严色身才决意随佛出家的。那么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呢:“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陀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仍然具实回答:“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结合阿难的故事再去理解须菩提这句话就会发现,须菩提的见地显然要比当时的阿难高上一层。

如果我们以诸相理解佛,我们就会犯了阿难的错误,把释迦牟尼仅仅看成是一个帅哥而已,学佛修行之目的,也成为了获得与释迦牟尼一样俊美的外表。学佛能这样学吗?当然不能。学佛是为了践行并传承佛陀圆满之般若智慧、无我之慈悲和伟岸之人格,这才是学佛。

阿难出家竟是因为佛陀相貌?结果告诉我们: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二十七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