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爲何明軍敗的那麼慘

關於松錦之戰也一直困惑著我,因為無論從戰役初期的經過還是明清雙方的記載來看,明軍即使打不贏(達不到解圍錦州的戰役目標)也不至於敗的這麼慘(《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洪承疇本人被俘投降,遼東巡撫邱民仰被俘後被殺害,總鎮總兵楊國柱戰死,總鎮總兵曹變蛟、王廷臣被俘後遇害,總鎮總兵王樸戰後被逮捕棄市,其它各級文武官員被殺者不計其數。下面我們簡單覆盤之下戰役經過:

我們看上圖,可以說明軍的戰役安排是很謹慎的,以寧遠為大本營,將糧草補給基地設在了寧遠和塔山之間的筆架山(易守難攻),依託整個寧錦防線穩步推進,同時吸取之前薩爾滸之戰的教訓將全部人馬握成一個拳頭同進同退。這樣的戰役安排可以說相當高明,進能去解錦州之圍,退能依託寧錦沿線堅城打防守反擊。

松錦之戰為何明軍敗的那麼慘

再看清軍方面的戰役安排:一個典型的圍城打援戰術,並且為了仿製明軍裡應外合,清軍在錦州外圍佈置了七道封鎖線(在剛完成對錦州合圍的初期明軍曾有一次短暫打破清軍包圍圈並趁機往錦州城內送進了一批糧秣補給守軍),並且在內側挖了三圈圍繞整個錦州長寬各數丈的大型壕溝(在洪承疇大軍攻擊清軍防線破圍的關鍵時刻祖大壽數次從城內衝出接應都被這三道大壕溝阻擋)。

這次戰役對於明清雙方來說無疑是一場戰略決戰,明軍方面多年國內戰爭所鍛鍊的九邊精銳盡出(楊嗣昌提出的讓九邊各鎮在本部基礎上選練一萬精銳作為朝廷掌握的機動野戰力量,為此開徵練餉)再加上吳三桂所統領的關寧精銳戰力不容小覷。初戰這支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精銳部隊就讓清軍長了見識,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幾至潰敗。”第一次皇太極將前線總指揮多爾袞撤職(因為還有一次)。首戰獲勝的洪承疇並沒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而是仍堅持戰前就擬定的穩紮穩打戰法並且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持,但兵部、戶部卻以‘兵多餉艱’為有催促速戰速決。此時的崇禎皇帝也受到影響開始主張速戰沒有辦法洪承疇只得率領大軍開戰。決戰打響這支部隊就接連攻破清軍三道防線,氣的皇太極第二次將前線指揮官多爾袞撤職,由濟爾哈朗帥援軍及時趕到才穩住了防線。明軍方面總兵楊國柱在戰鬥中中箭陣亡但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前線心急如焚以至於“上行急,鼻衄不止”。

松錦之戰為何明軍敗的那麼慘

隨著皇太極帶領大軍到來,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也是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很快皇太極就發現了明軍的破綻:大軍全部集中前線,後防必然空虛,那還說什麼,然後明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悲劇了,並且沿線的松山、杏山、塔山各城也被清軍圍困。應該說此時的洪承疇並不慌亂,以他們的兵力戰力全力一戰縱使不能擊破當面清軍但若全力突圍,清軍是難以抵擋的。可是他手下的各個總兵們卻不這麼想,他們只想趕緊突圍保命。於是當晚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本來安排好的相互掩護交替撤退卻突然變成了一場大潰退,這些剛剛還將清軍打的幾近崩潰的精銳之師此時卻被清軍如砍瓜切菜一般隨意驅殺。至此戰役結束,明軍慘敗,此後明朝不僅抵抗不了清軍進攻也壓制不了農民起義軍,滅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松錦之戰無論怎麼看都非常令人惋惜,至於為什麼明軍會敗的這麼慘?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

戰爭節奏混亂。面對野戰能力強大的清軍,崇禎皇帝和前線統帥洪承疇都以穩紮穩打為主。明軍的戰役部署也是圍繞這一戰略決策來的。可是由於陳新甲一再以‘兵多餉艱’催促速戰,最終崇禎也動搖了並派遣兵部職方司官員到前線督戰,不得已洪承疇只得誓師出戰。

將領的軍閥化。此時的部分將領已經開始將部隊視作自己的私產,視作自己的政治資本。有部隊就有了跟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就有了自己晉升的墊腳石。如此就造成在戰役進行順利的時候,洪承疇這個統帥還能調動部隊,可一旦遇到麻煩的時候,就想著趕緊保命甚至不惜將同僚們當做自己逃生的犧牲品。

其實我們看明軍並不缺乏勇猛善戰的將領(曹變蛟、王廷臣、吳三桂)亦不乏精銳的士兵更擁有相當優秀的統帥(洪承疇)可最後竟落得如此慘敗這固然有洪承疇指揮失誤的原因,但朝內前線軸制太多,使得統帥在統籌戰局時還得兼顧政治形勢,又得打仗又得想法自保。此敗非戰之罪也。

松錦之戰為何明軍敗的那麼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