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与儒道墨齐名的杨朱学派为什么被历史淹没了?

一讲起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大家都很熟悉,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等。但是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却知道的人很少了。杨朱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学说中自成一派,所谓“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但史书上记载的杨朱学说并不多,大多散见于民间。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杨朱学说是与儒道墨齐名的显学,为什么儒道墨广为流传至今,而杨朱学说则被淹没?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话题。

战国时期与儒道墨齐名的杨朱学派为什么被历史淹没了?

在先秦诸子中,杨朱无疑是一位另类的人物。孟子的评判对杨朱的影响极大:"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把杨朱描绘成一种极端自私的形象,所以一直以来遭文人墨客口诛笔伐数千年,视为极端利己主义者和极端享乐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就杨朱的先行研究而言,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争论。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对杨朱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从历史事实中去研究杨朱,只根据片面的材料进行主观分析,从而曲解了杨朱思想,认为其“为我”“贵己”思想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等。

战国时期与儒道墨齐名的杨朱学派为什么被历史淹没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评价和看待杨朱学说的。

第一,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有其时代性质。春秋战国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流派兴起,显学并存。杨朱学说正是与儒家墨家的不同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儒家孔子提倡"以仁为天下”。而诸侯纷争,相互侵略,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轻死,贵公贵仁之说,已成虚伪之谈。

墨家墨子的兼爱是无条件的博爱,所以他讲非攻,非暴力。

杨朱的学说与儒墨不同。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从"贵己"出发,杨朱构造了他的学说。

第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杨朱学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看起来杨朱学说提倡自私自利,其实不然,他宣扬的是尊重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失去保障的时候,国家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实际上国家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西方资本主义革命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朱学说值得称道。

杨朱的“一毛不拔”是一种对人权的尊重,他不但保护了自己私有财产“毛”不被别人以“利天下”为理由而拔去,而且同样是在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毛”不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为了国家利益等等)所拔去,这是对每个人的人权的基本保障。试想今天可以拔你一毛,明日可以为大众利益取你项上人头,后天可以借口为10亿人的“利"而屠杀1亿人。说牺牲小利去换取大义,这个似乎很有道理,但问题这个牺牲必须是财产的主人主观愿意,而不是以任何形式的强迫,威胁,利诱。

战国时期与儒道墨齐名的杨朱学派为什么被历史淹没了?

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国家法律规定的私人财产不得侵犯等,也都是重视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纳入法律框架之内。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杨朱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