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黄帝经》(不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关于《黄帝经》知道的人就少了,博雅本人也是在最近才接触到《黄帝经》的,现在把对《黄帝经》的一点初浅认识介绍给各位朋友。

《黄帝经》(亦称《黄帝四经》)东汉时就已失传,直到1973年才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使这部沉埋地下千余年的宝籍得以重见天日。《黄帝经》的出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初识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黄帝经》(不是黄帝内经)

《黄帝经》虽然不一定是黄帝本人所撰,但它包含和体现了黄帝及他那一时代的人是无疑的。黄帝能够统一天下,绝不是只靠他善于用法术、善于卜筮,更在于他有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这种理论就体现在《黄帝经》之中。

《黄帝经》全文约11000多字,其总旨是效法天地阴阳之道而治理天下。分为四篇:

《经法》是从以道立法、立法有度、执法无私、中正不偏、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明民以治,以及顺道必兴、逆道必亡等方面阐述治国道理的;

《十六经》是从天时、地利、人和、君臣关系、官民关系、治乱关系,顺道与逆道的理论上,阐述治乱,以及如何治兵、用兵、令行禁止、禁暴伐乱,并联系战蚩尤为例,而论述以公、平、中、正治国道理的;

《称经》很像一个简短的“语录”汇集,是以阴阳辨证观点,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谈如何去恶行善、克己制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下同志、兴贤用能、以建立君臣、上下、官民之间和谐、有序、公平中正的社会秩序的。这事实上是对治国诸项理论观点的进一步阐发和补充;

《道原经》是一个专谈哲学理论之本原,也就是阐明“道”即客观自然规律的篇章。以事例阐明“道”是无形、非物、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万物顺之则生,逆之则死的道理。并阐明学道,就是为了很好地应用道理而做事。

《黄帝经》是站在君王的立场看待一切的,与法家很相似,其中所讲的就是帝王治国之道;道家站在宇宙的角度,儒家站在官员的角度,墨家站在百姓的角度,纵横家站在个人的角度。再说,《黄帝经》中体现出来的治国目的是强国伐敌而统一天下,其气魄极大,这正是与史书记载的黄帝事迹相一致的。因此,它是自成体系的一套学说,不属于诸子当中任何一家。只是因为其中有些观点很像道家的主张而被后来的道家学派推为鼻祖,因而演化出了“黄老学派”。

《黄帝经》其所谈到的哲学理论观点是很丰富的,我们来看看《黄帝经》的主要思想。

初识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黄帝经》(不是黄帝内经)

1.黄帝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效法天地之道。

他认为物必有极,物极必反,这是天地人之规律,作为人则应避免走极端,而守中庸:他说:“阳至于极限则被杀,阴至于极限则祸生,此为违背阴阳法则。阳至于极限而被杀于外,阴至于极限则祸生于内,违背阴阳之后,又背离其职位,大者则亡其国,小者则自身遭受灾殃。

2.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

首先,做君王或做官,都要知足、寡欲、知时、顺理、守信、敬畏、诚实,否则将是有害的。其次,在治理天下方面,讲究循序渐进,要少赋敛而富民,要以刑罚使民畏,崇尚法治。但是,黄帝既不否定道德的作用,又不轻视军事和刑罚的作用,而主张顺时顺势,文武并用,先德后刑。

3.黄帝提出了为君之道。

书中一直都是站在帝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以看作是他对为君之道的阐述,其目的大概是为了告诫其后代。黄帝重视“士”的作用,认为“一言而利之者,士也。一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

《黄帝经》中对民本思想、法制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都有精辟阐述。

初识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黄帝经》(不是黄帝内经)

 《黄帝经》在尘封千余年以后,在上世纪末重现于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会在21世纪重放光芒,造福于21世纪的东方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