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道”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雲:“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儒家的“道”產生於天命之“性”。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那麼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有什麼區別呢?

老子為道家,孔子為儒家。道家以自然為本,儒家以人為本。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後來有莊子,被合稱老莊。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後來有孟子,被合稱孔孟。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超越了國家、民族和宗教。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還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大道倡行的社會,人們都自然地遵從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義反而是多餘的。老子認為,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養自然萬物,而人道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當人類社會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禮來強人就範時,禍亂就不可避免。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世界萬物,包括人、人類社會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發展是道的一種表現。道生成涵養萬物的本性就是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質及其最根本的性質。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禮治”就是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 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孔子把天道與人道結合起來,把道落實到人間,以仁愛作為人間倫理道德法則的根本。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涵義就是愛人,愛自己,愛他人都是愛人,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從哲學角度去看,老子已經建立了相當完備的宇宙認知體系,並已經形成了先進辯證法思想和完整的辯證理論系統,而孔子在宇宙論和本體論方面是空白的,在辯證法和辯證思維方面是貧乏的。在這些根本的哲學領域,老子哲學思維的豐富性與孔子哲學的欠缺性,的確相形懸殊,二者是無從比較的。

不過總而言之,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的思想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發展都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山高水長,其名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