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之区别?

“道” 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可以为天下母”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的“道”产生于天命之“性”。

试论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之区别?

那么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有什么区别呢?

老子为道家,孔子为儒家。道家以自然为本,儒家以人为本。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后来有庄子,被合称老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后来有孟子,被合称孔孟。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试论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之区别?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大道倡行的社会,人们都自然地遵从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义反而是多余的。老子认为,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养自然万物,而人道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人类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礼来强人就范时,祸乱就不可避免。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世界万物,包括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发展是道的一种表现。道生成涵养万物的本性就是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及其最根本的性质。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孔子把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把道落实到人间,以仁爱作为人间伦理道德法则的根本。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就是爱人,爱自己,爱他人都是爱人,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试论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之区别?

从哲学角度去看,老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宇宙认知体系,并已经形成了先进辩证法思想和完整的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面是贫乏的。在这些根本的哲学领域,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的欠缺性,的确相形悬殊,二者是无从比较的。

不过总而言之,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山高水长,其名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