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腰刀制”中有这样的记载:“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刀要与手相轻,柄要短,形要弯,庶宛转牌下,不为所碍。”明代另一本科普读物《天工开物》中也有关于腰刀制造工艺的说明:“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其次寻常刀斧,只嵌钢于其面。”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这两本古籍中提到的刀剑锻造方法就是中国传统的夹钢工艺,即将含碳量低的熟铁或炒钢用火加热后,用大锤反复折叠锻打,在此过程中,铁中的杂质就会逐渐析出,同时也使金属的组织密度加大,在经过数次乃至数十次的折叠后,再夹入一段 “灌钢”(也称“宿铁”,多是含碳量在0.8%~1.0%左右的高碳钢),以此作为刃钢,然后将刀体整体锻造成型,淬火之后刀身即告完成。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这种工艺可以使刀剑刚柔相济,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折叠锻造会使刀身出现含碳量高低不同的分层现象,含碳量不同的多层组织及各层之间的夹杂分界物在刀身抛光研磨之后,会在刀表面上显现出美丽的花纹(也称锻纹)和夹钢线,其花纹可观而不可触,或如山谷间奔流的小溪,或如灿灿星河,或如阳光下升腾的烟雾一样美丽而神秘,这就是所谓“焊接型花纹钢”现象。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此外,在明清文献杂记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例如唐顺之《武备•前编》中记载用“羊角煅灰,粉心水提出,酸口草灰,硝,酱起刀花”;《物理小识》记载“钢刀淬火后,用虎骨朴硝酱或羊角、乳发末涂抹刀身,烧红后再淬”。现在看来,这类工艺可能是一种类似倭刀淬火技术的表面硬化技术。清代陈克恕《篆刻针度》记载,用猪牙、头发及硝烧成灰,以酽醋调和,在刀刃上涂抹成锯齿状的图案然后再加热淬火,被称为“马牙钢”或 “马齿嵌钢”,因为经过这样处理过的刀剑刃部会变得极其坚硬,在磨砺之后,刃口上的锯齿形图案会变得有突兀感。近年来一些刀剑收藏家手中的“马牙钢”、“马齿嵌钢”刀剑证明了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刀剑热处理方式的存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根据传世实物观察,明清腰刀的装具多与主人和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相一致(这也是判断腰刀制造年代的根据之一)。首先腰刀的刀镡多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瓜形,部分是平面体,部分带有小折沿。刀镡的质地有铜有铁,铜者多见,刀镡表面多有或篆刻或错金、银等贵金属而成的各种图案,较为常见的是卷草、兰花、莲花、竹子等花草、刀马人物、葫芦、金钱、龙纹等;少数特别高级的腰刀刀镡上的图案为镂刻,然后整体镏金、银等贵金属,极少数还嵌有宝石。与刀镡配套的刀首(刀首多是圆球形、双弧形、梯形和马蹄形)和刀鞘上的提梁、鞘头、鞘口等也多与刀镡在纹饰风格和质地上相类似。刀鞘多为结实的硬木制成,刀鞘或包经过打磨的鲨鱼皮,或髹黑、红等颜色的大漆,刀柄多缠丝、麻、棉绳以利手握,也有部分刀柄使用鲨鱼皮包裹。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刀剑锻造技艺上也试用!

腰刀是一种短柄格斗兵器,在长枪、弓矢占主导地位的步兵战场上多担任近身格斗的职责,如果作为主战兵器使用,必须以盾牌掩护配合使用。《纪效新书》中载:“无牌刀短不可入阵,惟马上可用之”,“每兵持一牌,腰刀一把,阁刀手腕,一手持镖枪一枝” ,与敌人遭遇,将标枪向敌人掷去,无论是否击中,敌人必然闪避,这时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随牌杀入,……一入枪身内,则枪为弃物”,其战法与罗马重盾步兵使用的战法相一致,十分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