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基金新規解讀(系列3):「寶寶」到底犯啥事兒了

貨幣基金新規解讀(系列3):“寶寶”到底犯啥事兒了

上一篇文章剛說了這麼多貨幣基金和寶寶的好處,那麼為什麼監管部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加以限制呢?這裡先要講兩個問題:

1. 攤餘成本計價

2. 同業機構大量投資

一、攤餘成本計價

(一)什麼是攤餘成本計價

貨幣基金的計價方式“攤餘成本法”,同時往往將單位份額固定為1元,紅利自動轉投,收益採取七日年化和萬份收益方式展示。

由於貨幣基金投資的都是一年以內的短期證券,主要通過持有到到期獲取本息,不靠買賣差價賺錢,因此其對投資的金融資產主要採取”攤餘成本法”計價。該方法下,對於投資的金融資產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

舉個例子:基金經理在市場上以90元錢折價買入一個票面價值為100元的債券,到期收回本息是105元,該債券30天后到期,那麼到期收益就是15元。這裡就將15元除以30天,將0.5元的收益攤銷到每一天,反映到貨幣基金每天的分紅收益中去。

優點:

1、反映了投資工具的收益主要來源於利息收入,可以在設定的波動範圍內,保持投資賬面淨值和收益的穩定,能夠平滑產品淨值波動;

2、便於投資者理解,更有利於投資工具的發展。

缺點:

不能及時反映市場波動對產品淨值的影響。

(二)規模擴張蘊涵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來源於期限錯配和缺乏保障制度。

首先,看期限錯配的問題。

在攤餘成本計價方式下,當債券市場價格上行的時候是平安無事的,但是當債券市場價格下跌時,這種方法則可能虛高了產品的淨值。

再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債券價格跌至80元,其實基金已經虧損,但用 “攤餘成本法”計算,基金表面上看並沒有虧損。而投資者在買賣的時候,卻在溢價買入和賣出該基金。

假設,債券還沒有到期,此時市場行情下跌,並跌破了之前的買入價格,而此時投資人發起贖回,由於貨幣基金是按照攤餘成本計價,因此仍應按照到期溢價的面值進行兌付。

這時候怎麼辦呢?

如果留存的現金資產不夠,那就需要按當前市價(折價)拋售債券去應付贖回,一是相應的損失由剩下的投資者承擔(不公平);二是真要來不及拋的,那就要讓基金公司自己出錢墊上(萬一不夠墊了怎麼辦呢……)

到這裡,大家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吧。這幾年,貨幣基金規模持續增長,且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機構資金,該部分資金對於市場行情變化異常敏感,一旦宏觀環境發生波動,極易引發大額機構贖回,從而引發流動性衝擊和投資者爭議。

與此同時,T+0快贖功能的出現,使得貨幣市場基金負債端具有較強流動性,但資產端可能有較高比例投資於較長期限的債券和債券融資工具,存在期限錯配。

其次,來看缺乏保障制度的問題。

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國設定了存款保險和存款準備金制度。根據《存款保險條例》,一旦商業銀行發生兌付風險,賬戶存款將由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向存款人“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50萬元。另外,通過建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確保商業銀行在遇到大額提現需求時能具備充足的清償能力。

但是,貨幣市場基金是沒有存款保險和存款準備金制度這兩大“屏障”的。

在歷史上,貨幣市場基金因並不具備剛性兌付特徵,就經歷贖回潮與流動性危機,中國貨幣市場基金共發生四次贖回潮,分別是在2006、2009、2013、2016年,感興趣的親們可以翻閱那段歷史,這裡不贅述了。

總結一下,貨幣市場基金一方面沒有央行支持和存款保險託底,另一方面其淨值與市場上的資產價格緊密相關,並藉助“貨幣基金-同業存單-貨幣基金”的流轉鏈條實現資金空轉,具有自我循環和疊加槓桿的功效。當資產價格下跌時,會引起投資者大量贖回,導致基金管理人進一步拋售資產,從而引發資產價格的深度下跌。貨幣市場基金的跨市場、跨行業傳導可以給債券和股票市場負反饋,引發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甚至造成“市場踩踏”。

綜上,國家對全市場貨幣基金的規模控制,防範集中贖回和流動性危機,顯而易見了吧。

二、同業機構大量投資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瞭解到,貨幣基金除了吸引廣大普通投資者外,還頗受銀行等金融機構青睞。其實近兩年貨幣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商業銀行等機構的同業套利行為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商業銀行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獲得自營資金,直接投資或以同業理財的形式投資於貨幣基金,再由貨幣基金間接投資高收益的同業存單,一方面可以規避企業所得稅,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貨幣基金在安全和收益方面的特點,也符合銀行流動性管理要求。

給大家看一張圖:

貨幣基金新規解讀(系列3):“寶寶”到底犯啥事兒了

我們已經知道,貨幣基金最終主要是把資金借給了銀行,銀行再拿這筆錢去投資或者放貸。本來很多人把錢存在銀行吃存款利息,現在大量的資金都轉向購買貨幣基金,對原先的銀行存款形成了很大的替代。

老百姓得利了,基金公司賺到了,可是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也相應提高了。與此同時,銀行還有部分資金又轉投回貨幣基金,形成“空轉”,進一步拉高資金成本。銀行不可能虧本做買賣,必然會將相應的成本轉嫁給實體企業。

貨幣基金新規解讀(系列3):“寶寶”到底犯啥事兒了

近年來,宏觀經濟下行,貨幣基金規模卻逐年增大,長此以往會引發社會問題,引起連鎖反應。因此,約束貨幣基金規模,也就成為了必然。

三、一系列監管政策

其實本次意見與證通君正在給大家解讀的資管新規一樣,並不是突然,監管早有佈局,這僅僅是其中的一環而已,舉幾個例子:

1、證監會2017年第12號公告:《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

2、2017年12月25日,包括上海、深圳在內的多地證監局召開了閉門會議,貨基規模較大的各家公募的督察長參與了會議,並要求督察長回去後向公司管理層傳達此次會議要求。會議中“禁止宣傳”、“保證流動性”、“禁止低費率惡性競爭”成為關鍵詞。

3、2017年3月27日上午,基金業協會召開相關專題會議,溝通關於互聯網貨幣基金營銷及T+0墊資事宜。

4、【第10號公告】《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就是本次新規。

5、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規範貨幣市場基金業務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給大家講了“貨幣基金”的投資原理以及互聯網“寶寶”的產品特點,相信大家已經理解“為啥監管部門要採取各種措施來控制寶寶規模”了吧。

下一次,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指導意見”,看看該辦法提出了一些什麼樣的具體要求。

-END-

關於證通財富

證通財富是由證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證通”)旗下全資公司上海雲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灣”)推出的一站式財富管理社交平臺。雲灣是中國基金業協會會員,持有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牌照。證通是由國內72家主流證券業機構及相關行業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金融綜合服務企業,註冊資本金為人民幣25.1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