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與中國文化

隱逸與中國文化

隱逸與中國文化

史飛翔

中國文化中有許多特殊而又值得尋味的現象。這些現象伴隨歷史而存在,隨時間發展而變化,構成中國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內涵。研究中國文化,無法迴避這些特有現象。隱逸文化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外國人不大理解中國的隱逸文化,即使是中國人,今天很多人同樣也不瞭解。隱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特別是讀書人的血液中,成為一種精神基因。隱逸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研究中國文化不能忽視隱逸文化。

隱士是中國文化的生力軍。由於隱士大多是一些熟讀經書、多才多藝的讀書人,是文化精英,因而他們很大程度上便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有的甚至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徵。隱士遠離官場,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術文化創造,他們潛心研讀,著書立說,聚徒講學,成為文化繼承、創造和傳播的重要力量。有人做過統計,古詩中約有三成的詩歌出自隱士之手。中國傳統的山水詩、隱逸詩和文人畫中所反映的也大多是隱士的眼光與情懷。中國的醫藥學、煉丹術、天文學、哲學、宗教、建築、民俗、茶藝、武術、養生等諸多領域,很大程度上都得力於隱士的參與、精研才有了今天輝煌的成就。至於書法、繪畫、美術、音樂、文學、藝術等那就更是與隱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隱士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將中國文化總結出十四個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文化有隱逸文化。梁先生的原話是這樣的:“又有蔣星煜先生著《中國隱逸與中國文化》一書出版,他指出‘隱士’這一名詞和它所代表的一類人物,是中國社會的特產;而中國隱士的風格和意境,亦絕非歐美人所能瞭解,雖在人數上他們佔極少數,然中國的隱士與中國的文化卻有相當關係。這些話不無是處,惜原書皆未能認真地予以論證發揮。我們今取它的第十四特徵而研究之。”

確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隱逸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克木先生曾將中國文化分為顯文化和隱文化,這對我們解讀隱逸文化很有幫助。如果我們將中國文化比作一枚硬幣的話,那麼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這枚硬幣的正面;而以老、莊做代表的道家隱逸思想則是這枚硬幣的反面。一正一反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組成。儘管,儒家文化佔據主流地位,是主導文化,是核心價值,是顯文化;而隱逸文化相對而言只能是非主流文化,是亞文化,是隱文化,居於從屬和補充地位。但這兩種文化就其最終的目的和動機而言,卻是根本一致的,都是為了救世治平、維繫人心。因此,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關係。

對於隱士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它不僅是操持中國文化的幕後主角,更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不瞭解隱逸就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中國社會,更談不上深刻地瞭解中國的政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