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7月2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政府主办,极客爸爸和炫动汇展联合承办的“2018儿童新生代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世博洲际酒店隆重举行,小伴龙CMO邓铭先生就“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与现场观众做出了精彩分享,以下为现场速记稿件整理。

我应该是第二次到这个地方来,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小伴龙,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和思考。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很有缘分,前面的唐总也提到IP这个词,现在觉得越来越多的做儿童早教也好,应用也好的公司,还是关注IP这个词。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这家公司今年是第八个年头,前两年做了点其他的业务,从2011年、2012年开始我们做现在的产品,之后是有一个高速的发展期,我们在去年年底完成了B+轮的融资。

厚积而薄发,做儿童早教是一件慢功夫的事

很多人了解我们业务的时候,都会问我们一个问题,说我们这么大的用户量是怎么来的,这个话题也是每次必分享的。其实我们拿下第一个一千万用户的时候,用了32个月,但第二个一千万用户的时候,我们只用了8个月,第三个一千万用户是5个月,第四个一千万用户是3个半月,拿下第五个一千万用户的时候我们只用了两个月。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这个数据为什么每次都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的感受是做儿童的业务,尤其做早期教育属性的业务,或者说有IP属性的业务,其实一定是一个慢功夫的事情,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事情。在早期的时候大家越想它快,其实整件事情会变的越慢。

简单介绍一下小伴龙,小伴龙其实跟前面唐总提到的一样,我们也是一个在跟IP这个词有关系的一个产品,其实为我们是一款有教育属性的IP,跟唐总说的IP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认为我们是一款有教育属性的IP,定位的人群也是1-8岁,目前的数据,大概APP每个月打开次数超过3亿次,估算一下,大概会影响超过5千万的中国家庭。

目前大概有效设备数超过9千万,今年预计我们的最高日活可能会突破600万。目前新增还在一个比较,还算不错的状态,大概每个月200-300万之间的新增,不知道在座的多少是小伴龙的用户,看年龄上应该有一些人是。

还原伙伴式陪伴,小伴龙付费用户规模超600万

我们最主要的特色,其实现在有很多后来的儿童类的产品都在慢慢的往同样的方向发展——交互和角色化,我们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尝试做一个虚拟的小伙伴,在2011年的时候。有一些特色,有一些深化的场景,比如说我们第一个推出来可以虚拟角色,小伙伴可以跟真实的小伙伴之间,称呼它的小名这样的,包括我们有一些小伙伴式的互动。这个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产品的特色。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整个总结而言,我们抓三个主要的方向。

第一,把角色拟人化。

第二,把IP整个的形象品牌化和动漫化。包括我们一直在坚持的用真人去做配音,也包括现在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的技术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没有用语音合成,或者是其他的语音识别的方案,我们坚持还原很真实的小伙伴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的感觉。我们产品会有很多的板块,会有互动故事,2016年推出的学堂,用来承载商业化的学堂,另外还有一些职业体验的过家家类型的这样可以重复玩的内容。

整个内容的付费体系,我们在2016年开启付费内容体系,到现在为止,大概我们的付费内容用户规模超过600万,但是我们的单价比较低,因为我们5个合伙人当中,有三个人来自于腾讯,所以我们心中的理想觉得互联网就应该干一点抹平差异化的事情。包括在受教育这个事情上面,我们也不认为有钱的家庭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服务,没钱的家庭只能享受更低水平的服务,我们希望老板的儿子和外卖工的儿子都一样用一款产品接受教育。前面说到交互,我们这款产品里面最引以为荣的地方就是我们会把交互做到非常充分。数据量其实是惊人的,这个数据是我们每天的量,每天的用户跟小伴龙在这款APP里面,在不同的板块里面的交互量在这个水平上。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这个交互背后有很大量的语音交互,差不多80%的用户都会进入语音交互,但是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的语音交互居然不是闭环的,我们没有使用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但是同样可以驱动孩子们有如此高的热情跟这个决策之间做互动和交流。

这里面曾经我们遇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曾经有一个老外,在深圳做教育,主动找到我们说,想跟我们一起去做小伴龙的英文版,我们说为什么。他说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家里有三个孩子,一个英文母语,两个非英文母语的孩子。他发现很奇怪,在他家庭以及家庭周围的朋友圈子里面,大概有8、9个孩子,这个孩子里面大概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是非中文母语的,是英文母语的,不到一半的孩子是中文母语的。

然后他发现这些非中文母语的孩子可以跟中文母语的孩子一起用这款APP,而且可以在里面一起喊排山倒海。他就觉得很奇怪,你们可能都没有发现,你们这款产品对于让孩子开口这件事情有异乎寻常的效果,所以他尝试在说服我们跟他们一起做小伴龙的英文版,当时我们开始关注这件事情,我们原来对孩子的语言训练部分会有这样的推动的作用。

坚持以孩子为服务对象,寻求商业化和用户价值平衡

说说我们大概6年下来最主要的一些感受,我们一直在坚持一件事情。我们跟很多做早期教育,甚至是很多做教育的行业同仁可能有一个方向上的细小的差别,我们一直坚持,我们服务的是孩子,不是家长,就是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其实是以孩子为中心,后面会谈到价值取向的事情,而且在中国,我相信很多家长,家长对未来的看法,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跟孩子自己的人生轨迹里面所定义的事情之间是有一些小的偏差的,所以我们坚持以孩子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换句话说,我们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像大量APP里面去引入很多刚性的教育性的内容进去,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应该以开心的度过童年作为最主要的要求。所以我们前面互动的板块里面,我们真正去承载着跟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相关的,比如说学数学,认字这样的,整个交互量大概占整个产品的交互量不到一半,大量的交互我们都在引导孩子在里面去体会,去存在,去感受他们应该感受的东西,但是这其实是一对矛盾,就是家长的支持又是我们持续不断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我们6年下来,如果说总结,我们最大的一个感想就是,我们尝试在一个很艰难的平衡下面,摸索前进。

我们内心深处其实是为我们在服务孩子,但是坦白讲,家长掌握着购买决策权,设备的使用决策权等等。那我们要在当中找到平衡,所以如果分享前面6年,最大的感受我觉得可能就是家长的长久支持,其实真真正正上是来源于孩子真正喜欢的。哪怕家长觉得这个事情再值得,再应该,但是它给孩子买了,拿回去用了,最后孩子发现他不喜欢用,家长的信心也会受挫,难以维持长久的用户黏性。所以这点是我们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说到“平衡”这个词,我刚才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家长的需求跟孩子的成长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我觉得可以用这个词来总结我们过去6年,有关于小伴龙这款产品里面所有的纠结,都跟这个词有关的,需要平衡的事情很多。包括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怎么平衡商业化和用户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尝试做收入的时候,开始做付费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在做商业化的事情上稍微过了一点点,事实上真正会伤害到用户体验的。所以我们整个商业化的进程一直没有像很多的创业公司那样,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离钱比较远的公司。其实所有的创业团队项目都可能会面临,比如说用户价值和商业化,教育感跟游戏化这个事情也一样存在,其实在很多产品当中,你说它是教育呢,还是游戏呢,还是内容还是IP,其实这里面纠结的过程一直都是存在的,我觉得一个好的项目是应该在这个纠结当中有自己的答案的,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是迷失的,没有自己的方向。其实我们认为我们6年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内心是觉得,我们更加希望的是用户觉得我们满意,以打赏的方式来支持我们的事业,而不是用所谓的这种方式把钱从用户的口袋里面把它拿回来。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一家慢公司,原因就是我们在尝试更多的事情当中取得一种平衡,来让这件事情可以有更长久的发展。

建立对等关系的产品理念,给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可能还有一个需要我们分享的事情,我们做这件事情背后的动力,可以了解我们的都知道,其实小伴龙这个项目最初的联合创始人是四个爸爸,我是B轮后加入的,我是第五位合伙人。我们做这个产品背后有一个,几个的想法,其实孩子这件事情,不同的家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大家对孩子都承载着很多希望,中国人尤其是望子成龙之类的。但是实际上按照现代教育跟社会文化趋势里看,孩子它的整个发展轨迹是这样的,它不是以我们的意志,是以父母的意志把它留在身边,其实它是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脱离我们,而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跟孩子之间纠舍关系,很大程度上消耗一个年轻的生命,它创造未来可能性的能量。

其实我的女儿,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我们5个合伙人当中另外4个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等于已经是率先脱离苦海了。觉得在座的可能也有一些朋友的家里的孩子是不是还在K12的过程中煎熬。但是我很幸运,我女儿今年已经高考,所谓的上岸,我作为一个家长,我已经上岸了。我们去反思这个过程,其实我可以给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我女儿的事情。

我女儿最后拿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offer,但是实际上这个路是很离奇的。她本来在初升高的时候,自己主动选择要学理科,因为她觉得理科比较有挑战,但是读了以后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在班级里面倒数的区域徘徊。也有原因,是因为当时她就不服输,当时以她的成绩只有5%的机会能考上这个重点学校,但是她不服输,她的口号就是,我跟学霸们一起拼了三年,为什么我连考一个我想考的学校资格都没有,就死活要考这个学校,谁也劝说住。非要去考只有5%的机会才能考上这个重点高中,最后家里还是支持她。最后运气很好,5%的机会进去了。

结果就是属于最后5%的成绩水平,在重点高中里面混着。但是她有一个很好的同桌,这个女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就确立了生物学的方向,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考普林斯顿,他们两在高二的时候互相影响,就去参加了清华大学登封杯的科学竞赛的项目,我也支持他们。因为我本身在基因工程里面也有一些积累,就支持他们在这方面去搞一些项目,他们就做了一个人体的口腔微生物的基因测序的项目。这个项目居然拿到了全国的初赛阶段的二等奖,登封杯的初赛阶段二等奖是可以参加复赛阶段的,如果最终成绩拿到一等奖的话,是有机会拿到清华大学的免试录取的。

我女儿在暑假说不搞这个事了,这件事不是我想搞的事。一个孩子在那个点上,在如此现实的利益选择关系当中,能选择放下这件事情,她觉得她对音乐更加有追求,在高二的时候,也是跟我和她妈妈做了一次深谈,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才启动了考音乐学院的进程,最后她自己拼下来了。

我给大家分享这个案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总尝试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偶然的经验主义去定义很多事情的对和不对,可能性好和坏,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回到原点上去支持孩子,让它可以更好的以加速度的方式脱离我们的人生,走上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为一个目标和方向。这个概念其实我们贯穿了整个小伴龙产品当中体现就在于,我们不去尝试影响孩子,其实我们只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我们5位合伙人当中,有一位,负责内容的合伙人,是我们的主编。我们经常交流一个话题,我们做儿童的产品,或者是做儿童的内容,我们希望的一个什么姿态,就是很多人会把孩子当孩子带,我觉得我们至少希望把孩子当对等的伙伴带,所以这个对等的伙伴概念为什么在小伴龙的产品中会贯彻的如此深。是因为我们几个人在这件事情上是有共识的,我刚才说到我们这位合伙人,我们的内容合伙人,他认为孩子是要被尊敬的,就是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无论它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有多少,但是生命力最原始的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张力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用这种角度去看,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孩子,这个观念其实在很多时候,我相信不管是做早教的业务、内容或者是儿童的产品,其实底层的观念都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传统的,在一款产品当中,我们在产品里面所赋予的价值和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价值之间是不是一致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产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真正的使命和价值。用这句话跟大家分享就是,我希望无论在座的,已经是父母的或者是还没成为父母的,如果你有机会了,你可以体会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能够从我们的生命当中体面的退出这件事情作为一个目标,我已经上岸了,我走完了这个过程。

前面刚才提到了,我们可以让孩子脱离我们的生命,一个生命到底非常勇敢的去尝试,去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一个个体从我们生命当中分离出去的动力真的源于哪里,这也是小伴龙产品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

当然我在我女儿身上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觉得一个孩子,在早期教育的阶段,如果能够让他更早的树立起来以勇敢和热爱这两个关键词作为面对未来人生的基础的话,很多事情都是有解的。大家可以放眼看去,现在很多的孩子在他进入K12阶段,以及包括大学阶段,工作阶段,甚至办公室里面会遇到很多年轻的同事,在他身上所出现的很多纠结的事情,我认为都是在勇敢和热爱这个事情上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感觉的。

就像我刚才说我女儿的例子,她很勇敢,敢去挑战一个完全不确定的结果,甚至不看好的结果,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结果,他敢去挑战,足够勇敢。她又很热爱,她能找到内心的热爱,她知道真的想要什么。所以勇敢和热爱这个关键词,我觉得是可以支持一个孩子,他可以很勇敢的去作为一个个体,尝试挣脱我们父母所赋予它的生命框架,开始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小伴龙这款产品当中,我们也是践行这个理念,我们给孩子设计各种各样不同内容的路线,尝试让他找到自己的调调,偶然不去要求他,小伴龙不会要求他,这个你要这样,那个你要那样,不会这样。他跟孩子之间是对等的交流,一起去探索,一起去体会,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体会。

小明会说他更喜欢排山倒海,而另外一个孩子可能会喜欢风狂浪大,这个没关系,不同的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

说到这句话,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关于产品,我们说首先我们是一款互联网产品,是一款儿童的互联网早教产品,也是一个内容产品。当我第一次接触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是懵的,因为我不是产品经理出身,今天也不是产品经理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是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尤其是在做儿童的产品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感受对不对,我觉得有很多的同行,其实大家更多的关注这句话里面,前面的一半。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阶段。比如说我前面提到了小伴龙这款产品当中,到目前为止我们接入如何的语音引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的引擎,国内几乎80%以上的语音技术的公司跟我们都接触过,都希望能够把它的云技术接进来,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前面如此巨大的语音交互量的库,对它们语音引擎在儿童这端性能表现的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接的原因在哪?

我们一直觉得一款产品,如果仅从用户体验,或者是功能设计的角度来讲,其实不是他真正的价值归属,一款产品到底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我们问自己,我们是想用户玩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吗?不是,我们希望孩子在里面找到真实的小伴龙伙伴之间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现在当一些语音的引擎,在儿童端的表现还不是特别的理想的时候,其实我们认为,我们把它接进去,对我们的用户是不够尊重的,某种程度上来讲,当然技术进步也是需要人和数据去推动的,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觉得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给他更加原汁原味的小伴龙的伙伴体验,不是让他面对一个磕磕绊绊的好坏的语音交互,这个不是我们想的。

在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更加关注的是用户体验,是用户能够感受到的交互结果,数值、成长各个方面的。但是其实我觉得我们在做儿童的产品的时候,我们更加关注,产品体验背后到底带给儿童的价值是什么。我刚才举的语音交互这只是一个小的例子,还有更佳的例子。

我们为什么没有在这么大量的产品里面,用更大的力度去推所谓的面向硬式体系的一些所谓的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原因就在于我们觉得孩子受那些教育只是整个儿童阶段要受教育的一个小的比重。学前教育的孩子更需要在其他的部分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空间,所以我们觉得在产品背后,其实产品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有一些工具类的产品,或者是有一些游戏类的产品,其实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不需要小伴龙的产品变成那个样子。我们希望它是孩子真正很好的小伙伴。

如何在AI时代保存孩子竞争力?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可以提一下去年比较热的关键词AI,这里面我也很多想分享的,今天时间比较紧,我们开个头,如果在座的朋友有兴趣,我们可以再继续探讨。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最近的Alpha Zero把AlphaGo,100:0秒掉了。这件事情背后,对我的触动是蛮大的,我当时在想一个事情,当我了解了Alpha Zero能够在20几天里面,完全不依赖人的棋谱的方式,完全靠自我学习的是重新用白板的方式拥有一个可以秒掉Alpha Go的能力的时候,我开始真正的去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原来我们去训练第一代Alpha Go的时候,方式非常像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

把之前人的经验积累用某种方式传递给一个新的AI,但是Alpha Zero颠覆了这件事情,一个新的从零开始的智能是可以用白板的方式,你只需要给他规则,帮他建立跟这个世界的连接,他就可以自己摸索出它的能力。而且更神奇的是,它所摸索出来的能力,当中很多部分跟人对围棋的认知是非常相近的,这个事情当时给我的触动,我特别有冲动想去找人一起分析这个话题,我今天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如果在座的朋友谁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大家一起去交流。

当然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局限,但是我们很快,或者是现在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机缘,麦肯锡曾经有一个数据,当然是听起来有人觉得骇人听闻,说这一轮AI对人类社会瓦解的强度相当于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那一轮的3000倍。我们怎么想,说今天我们所有面对孩子的教育也好,早期教育也好,我们是不是还停留在之前的状态,之前有一句话说的可能,我觉得在理,但是很难听。说我们如果用过去的方式去教育现在的孩子,其实是在扼杀他们的未来,或者对他们未来的不尊重。尤其是做早期教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到底该怎么去面对孩子,怎么样给他们所谓最好的教育。

这句话其实是我们5个合伙人当中,我们经常会去体会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濒临绝望的家伙,他想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突然会闪过,他的童年是如此的美好,这个念头让他放弃了原来想法的念头,回到真正的人生轨道上来,我们会觉得非常欣慰。就从我们作为一个准,准早期教育的从业人员,我们觉得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家一起做的事情出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会非常欣慰。

当然,在严格的教育里面,大家对于人文学科的关注,虽然AI时代的崛起,呼声非常高,原因在于,AI的能力再强,但是它是缺少人文精神的。这个部分对于接下来早期教育当,包括我们自己的产品当中,我们非常关注,其实国内现在的素质教育比较兴起,但是其实我们更关注STEM之后的STEAM里面的A,我们认为AI时代的里面一个人,或者是现在的一个孩子,如果在A的部分不能够,A的部分其实是它理所应当应该强于AI的部分,所谓NI比AI强的地方,应该与它人文属性的部分。

我们希望早期的时候,可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人文属性方向的成长和帮助。人文学科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理解,这个跟技术无关,而且我相信这个趋势不管怎么样,未来一定是一样的。当你的周围同事当中有40%,50%,60%,70%,80%是AI的时候,跟那更有限的同时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说到刚才的话题,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在沿用工业革命之初的18、19世纪出来的普鲁士教育的模式对待今天,在AI快要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未来,大家有没有想象到,我们现在正在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其实真正走向人生的年纪就应该跟在座的各位一样,而那个时间可能是20年、30年之后,那个时间点,AI在社会当中存在状态跟今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面向未来,在面对今天的孩子有未来感的教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考虑,在AI来临的时代,一个孩子应该透过什么样的教育是,让他能够保持住他在AI时代的竞争力?不仅是对人的竞争力,也要保持住AI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是不是对我们面对的NI,就是我们的孩子们,我们对他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和改变?

小伴龙CMO邓铭:如何打造优质的陪伴型早教产品

这个照片就是我们5个人的照片,我特别说明一下,前面很煽情的话就是头顶上顶着五角星的家伙,他就是我们的内容合伙人,他的心声,他在此之前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儿童绘本的公司的主编。另外三位都是腾讯的coding和产品的基因。因为有他的加入,所以小伴龙这个产品某种意义上有了人文属性,它不再是一个工具或者是一个游戏产品,而是我们从内容深处给孩子打造的一个小伙伴。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小伴龙的业务发展。在产品线方向,今年我们会推出更多的卫星产品,如小伴龙玩数学、小伴龙学拼音等。同时,我们也抱着开放的心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自制内容方面,我们正在开放小伴龙动画、儿歌、学堂知识体系等内容给到合适的平台,共享优质的儿童内容资源。在TV端和新的产品线,目前我们也在引进很多优质的儿童内容,这些内容也可以透过我们的产品向小伴龙海量用户输出,共同推动儿童及早教内容的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