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最近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提出一种“消费升级”的观念来促进人的消费。都在提倡消费升级,那么什么是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指的是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

消费升级在中国最明显的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结婚“老三件”迅速过渡到“新三件”。老三件指的是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新三件指的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到现在人们又变成了一动一静”,动的是车,静的是房子。每一次的消费升级都是对中产阶级的一场隐形的收割。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商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手伸到消费者的口袋里抢钱,而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商家打出消费升级的理念就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

消费者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心理,就是人们会对价格更高、溢价更多的产品表示出好感。比如同样的两件衣服,一件100元,另一件1000元,那通常人们会认为1000元的质量更好,能使用更久。但实际上却未必是这个样子。另外一件衣服在质量上并没什么特别的,多出的900元不过是品牌的溢价或者其他方面多出来的。

奢侈品的溢价更为明显,但仍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买得起、用得起奢侈品的人冲的显然不是他们的质量。比如一件奢侈品的包和普通的包在功能上有区别吗吗?没有,都是用来装东西的器具而已,但它能卖到几万十几万,显然不是因为它能够装更多的东西,质量更好,更多的是装饰、展示个人的功能。

中国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商家都在不约而同的提倡消费升级的观念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深知,一旦你进入到了消费升级的陷阱中再想出去就就几乎不可能了。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棘轮效应

”的说法,大概能够解释这句中国人常说的话,所谓“棘轮效应”就是在收入较高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对比较高,但是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收入急剧下降,但消费水平在惯性的状况之下很难下降。

比如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几乎没有储蓄的观念,花钱都是超前消费,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收入减少或者干脆就没了收入,但超前消费的观念早就养成了,消费很难下降,只好不断的刷信用卡,据有关机构数据显示,美国的人均负债达到6万美元。中新网报道,美国信用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美国消费者在死亡时都有很多债务未还,平均每人欠债将近6.2万美元。不包括房贷,平均债务也有12000多美元。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与美国有很大差异的是日本,日本自从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后,其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没有产生消费升级,反而进入了一个低欲望的社会,日本年轻人在汽车、服饰、外出就餐上的开销变得越来越少。

2017年6月,根据日本总务省最新调查结果,日本20岁到29岁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中,有近70%的人表示最想把钱用于“储蓄”,是所有年龄层中选择存钱比例最高的人群。目前日本20到29岁的年轻人中,人均储蓄额已经达到184万日元(约合11万元人民币),超过了这一年龄层平均年收入的一半左右。与买房买车相比,日本年轻人更热衷于把钱存起来,有关如何省钱存钱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在这部分人群中非常受欢迎。

十几年年前,人们聚餐选择的是肯德基、必胜客,五年前是韩国的炸鸡啤酒,最近几年或许应该是小龙虾什么的。中国的消费者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中可以说是最容易被忽悠的,人的消费方向在广告的影响下非常容易转向。消费者每次发现“我真的需要这样东西”的时候,都只不过是“我以为”,

所谓的“升级”,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升级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消费升级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消费升级不应该仅仅走向高档化,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而是应该走向多元化,买自己最需要、最适合的。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由几道书局

出品、凤凰FM、蜻蜓FM、懒人听书推出的著名快乐经济学家陈惠雄教授集毕生精力研究带来的《生活中的幸福经济学》。

陈惠雄: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人本经济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五个一批”人才。

著名快乐(幸福)经济学家,丰富并拓展了快乐(幸福)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为我国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价值思路,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原理与方法论基础。

消费升级的陷阱,商家对中产阶级的又一轮隐形收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