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小火身在徐州,作為古彭城,又是劉邦的故鄉。到處都是漢文化的影子,其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漢服了,在小火的身邊到處是各式各樣的漢服活動,包括漢服遊園,漢服手談,漢服禮儀等,漢服的美不僅看不厭,反而越看越讓人著迷。

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徐州博物館的漢服活動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服,是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的思想的為其經脈,華夏禮儀為其筋骨,民族精神為其血肉,通過數千年的演化形成的代表漢民族風骨的特色服飾。自三國始,就為日本等周邊國家學習,日本年代最早的的史書《日本書紀·應神紀》中記載:"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其中的吳,就是指三國時候的東吳,因為東吳與當時的日本交易頻繁,所以吳地的服飾也隨著商船帶到日本。被其權貴所推崇。所以最早的和服,就稱吳服。逐漸成為國內的主流服飾。

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日本和服

到了唐朝時,中國按照禮儀規範的衣冠制度,同樣被周邊的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效仿。還是以日本為例,當時的和服被稱為唐服,日本的皇室極推崇漢服。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中提到:"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而同樣的,為了於唐朝的衣冠制度相同,元正天皇下令,全國著右衽漢服。力求與漢服相同。這些都是漢服曾經的輝煌。

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右衽漢服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代名詞。其中承載的美除了傑出的製造工藝外,還有漢民族的審美觀世界觀,以及推崇禮儀的思想。漢服的傳承雖然經過斷層,但是漢服代表的禮儀文化從未消失過。到現代,漢服傳承了三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藝術。

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齊胸襦裙

而且為了適宜當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漢服也進行改良和創新。不斷的走向國際舞臺。曾經長江七號中飾演星爺兒子的徐嬌,在走威尼斯紅毯時。身著一襲改良漢服,驚豔眾人。其中漢服開襟的設計獨具美感,更是有一股獨特的東方韻味。而在我們周邊的學校,學生的畢業照,節日出行,時常身著漢服,真可謂走的了紅毯,下的了民間,

非遺在身邊:中華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國際紅毯,進的了民家校園

但是

漢服的傳承,仍有很多的遺失,希望大家多多關注,也多多支持所以非遺傳承者。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需要我們所有的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