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墓地被炸开,尸体未腐烂,口袋内藏四字神秘纸条


汪精卫墓地原址位于现在的“观梅轩”。梅花山,以梅花闻名,但在历史上,这座山却是因墓葬载入史册。这里至少埋葬了两位重要历史人物,除了汪精卫,另一位就是孙权。图为汪精卫夫妇。

1942年清明节,汪精卫在众汉奸陪同下祭扫中山陵时,曾对身边的人说:他死后若能葬在中山陵旁的梅花山上为孙中山守陵,就心满意足了。因此,陈璧君和汪伪的高层官员将汪精卫的墓址选在梅花山山顶。图为观梅轩。

1946年1月21日晚,汪精卫墓开棺后,尸体迅速被送往清凉山火化,骨灰被丢弃,棺材也被烧光。工兵营平整好坟地,后来,汪精卫墓址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这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

这是被炸毁前的汪精卫墓地,陈璧君看到日本败局已定,也许是预料到汪精卫墓难逃被毁的命运,她特地命人将五吨碎钢铁块,掺在混凝土中浇灌,浇铸成厚厚的壳子,这样,一般的钢钎是无法打穿汪墓的。

工兵们使用了150公斤炸药,才炸开了坚固的汪精卫墓。在观梅轩附近看到一些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残迹,这些很可能就与当年的汪精卫墓有关。

只见汪精卫尸体覆盖一面青天白日旗,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由于下葬时,使用过防腐剂,汪精卫的尸体尚未腐烂,保存完好。在汪精卫的口袋里,人们找到一张三寸长纸条,上面写着“魂兮归来”,为陈璧君亲笔书写,有招魂的含义。汪精卫墓内竟然没有一点随葬品,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图为汪精卫墓地牌坊的遗迹。

转眼间数十年风雨过去,汪墓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段水泥残桩,汪精卫墓的祭堂则保留下来,位于梅花山下的寿星宫内,曾作为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处办公室使用。这个汪精卫跪像本来放在观梅轩对面一个水泥平台上,面朝中山陵祭堂,以示其向孙中山磕头谢罪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