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無人貨架洗牌後一地狼藉,其慘烈程度堪比共享單車。

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因為其供應鏈、貨損、運營管理、低技術壁壘和低毛利率等問題讓無人貨架遭受了很大的衝擊,現存的企業紛紛謀求轉型,這時候“智能貨櫃”概念進入了投資人的視野。

“智能貨櫃”的崛起

智能貨櫃作為無人貨櫃的一種新形勢,旨在通過技術來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智能貨櫃的核心是“智能”,可以看做是早期自助售貨櫃的一種升級,用戶只需要“掃碼開門——商品選取——關門自動結算”三步完成購物,讓消費變得更便捷。

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用戶採購過程中,就像是開自己家的冰箱一樣,支持的商品品類也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飲料零食,生鮮、盒飯等也一應俱全。

為什麼要升級到“智能貨櫃”

控制貨損是開發“智能貨櫃”一個重要的出發點,但也不僅限於此。根據便利蜂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相比於簡易開放的無人貨架,智能貨櫃需要用戶掃碼開門、關門自動結算,從試驗結果來看,90%以上的貨損確實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和自動售貨機相比,智能貨櫃成本更低、產品品類更加豐富,能夠動態調整,掌握庫存信息及時補貨,精細化運營的話用戶體驗更好,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

智能貨櫃的研發和部署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和資本門檻,技術有效為智能貨櫃建立了競爭壁壘,如果企業不具備研發實力,那無疑會增加企業成本,誰能更快的研發出用戶滿意的產品,同時成本又足夠低,那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當然這都需要資本的支持。

例如,便利蜂在去年就開始開展研發工作,試驗評估RFID、機器視覺、重力感應等所有主流方案,最終將自主研發的產品成本降到5000元左右,如果大規模部署智能貨櫃,硬件成本還能再降,這無疑會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很大優勢。

智能貨櫃能帶領無人貨架走出寒冬嗎?

當前智能貨櫃市場供不應求,業內人士表示,就北京而言,智能貨櫃擴展空間還很大:“目前國內無人貨架的點位只做到了10%,90%的市場還有待開拓”

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前不久,騰訊雲推出包括物聯網套件、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商品圖像識別、雲支付等智能貨櫃解決方案。

每日優鮮CEO徐曉輝透露,每日優鮮與騰訊雲達成達成合作,使用騰訊雲智能貨櫃解決方案。

2017年11月,“京東到家Go”從無人貨櫃變身成為智能貨櫃;

12月,阿里聯合美的推出全場景即使零售“小賣櫃”;隨後,蘇寧升級後的新版智能貨櫃也正式亮相。

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我們看到的是,巨頭們已經走在路上了,這也意味著新零售賽道上的優勝劣汰正式拉開了序幕,留給無人零售企業的時間不多了,不過只要思考清楚無人零售三個根本的問題:需求、服務和供應鏈,這才是檢驗無人零售商業模式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