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越野比賽一年幾次合適

馬拉松、越野比賽一年幾次合適

跑步的腳跟

【跑步的腳跟】專注於馬拉松,超長距離耐力跑和越野跑 | More Than Running。歡迎跑者交流分享跑步故事。

馬拉松、長距離越野是極限運動,消耗非常大,馬拉松35公里前後大部分選手會出現鬼門關,挺得過去,會帶著好成績衝線終點,這卻對身體是過度使用。聰明的身體已經發出指令,告訴我們已經很累了,讓我們不要再跑,這時候的堅持對身體是負面的,有損健康的,不過從競技精神角度是積極的,激勵人的。這樣一場馬拉松比賽後,單純的身體恢復,需要兩三週時間。

專業選手參加比賽會非常慎重,首先會有一個非常系統的訓練計劃,在比賽中盡力發揮訓練水平,然後休息,調整恢復,再系統訓練,再安排比賽,高水平選手想在成績上突破自己,一般一年裡只安排一兩場比賽。

運動員會根據自己所處的運動生涯階段,調整自己合適的比賽頻次,剛起步階段,訓練為主,不參加馬拉松距離比賽,或少量參加馬拉松比賽,緩慢開發,提升自己的成績空間。

當運動員訓練出成績後,開始參加比賽,一年一兩場,並不會很多。隨著運動員的成熟,賽事經驗不斷積累,其競技狀態逐漸達到個人巔峰,這時候會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大量比賽,獲得更多的名利;或是依然保持低參賽頻次,時間更多安排在賽後恢復,調整和訓練,延長職業生命時間,著眼於長線利益。但有時候運動員必須配合贊助商的商業安排,參加對訓練無意義的商品發佈會等,或為了短期內的商業效果,參加更多的比賽。

馬拉松、越野比賽一年幾次合適


我們業餘跑馬者,一年跑幾個馬拉松合適呢?

從健康、安全角度來說,馬拉松是我們普通大眾經過系統訓練可以順利完賽的一項極限運動。

馬拉松這個項目,距離有點長,因此平常的訓練,不可能是覆蓋訓練,強度最大,或跑量最大的訓練課會安排馬拉松不到的距離,如20KM、30KM配速跑、35KM的LSD訓練。即使這類大強度的訓練課也僅在賽前專項訓練期間安排,一次大強度主課,前面一天要安排休整,後面一兩天也要安排恢復。所以馬拉松比賽比賽,對身體是很大的挑戰。

訓練有素的選手,他們相對速度快,會頂著自己的極限跑;訓練不足的選手,速度慢,完賽時間長,馬拉松對身體的消耗更大,一場馬拉松下來,在終點常常會看到很多跑者一瘸一拐走路,通常是這類選手。

參賽頻次,個人覺得主要看跑步目的和跑者跑步階段而定。

  • 嚴肅跑者。追求自己更好成績,一年一兩次為宜。拼力準備一場馬拉松,往往前後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系統訓練之後,也可以連續安排兩三場比賽,比賽間隔以月為單位較好,這期間身體休息,恢復,和快速強化訓練,均有機會能跑出好成績。
  • 初級入門跑者。處在興奮期,相對最不安定,在訓練還不足時,就會選擇比賽。一場半馬或全馬參賽後,雖然有痛苦的賽道歷程,也有覺得馬拉松也不過如此,隨後很快忘卻疲倦,傷痛,短期內接二連三報很多比賽,忽略身體感受,造成嚴重運動損傷,受運動傷病困擾。建議這類跑者訓練半年後再安排比賽,先選路跑賽。
  • 收集比賽獎牌者。獎牌漂亮,一般比賽關門時間都長,平常有跑步習慣,跑完不難,蝸牛也是牛!辛苦一下,獎牌到手,頗具紀念意義。
  • 旅遊為目的的跑友。以跑步為名,各地會親訪友,吃喝玩樂,他們基本上是時間較多,生活比較休閒的朋友,這也是一種快樂積極的生活方式。
  • 以跑馬數量為樂趣的跑友。百馬王子,千馬先生,這些屬於極限中的極限,一般人不要輕易效仿。

相對參賽熱情,我自己是更喜歡訓練,一年裡比賽並不多。自2004年我參加第一個馬拉松來,一共跑有15個馬拉松,這個數量對14年馬拉松跑齡算是非常少了,很多初始跑步愛好者,一兩年內的參賽馬拉松個數都可能比我都多,比我擁有更豐富的參賽經驗,或傷痛經驗。2017年整年我跑了一場上海馬拉松,一個香港100K越野。2018年上半年我僅報名無錫馬拉松,卻因故沒參加。

我喜歡運動,喜歡跑步,有沒有比賽我都會跑步,有比賽更開心,會去檢測一下當下自己的跑步水平。跑步同時,我比較注意保護自己,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傾聽身體的聲音,不讓自己受運動傷害困擾,我平均月跑量四、五百公里,膝蓋疼、髂脛束髮炎、足底筋膜炎等均與我無緣,很高興到目前為止基本沒有過運動損傷。勿忘初心,喜歡跑步,保護自己不受傷很重要,讓跑步健康伴隨我們一生。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