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中國馬拉松在這幾年的高速發展中,一大批賽事跟國際接軌,吸納國際頂級賽事之長,期冀在國際舞臺有一席之地。去年,國內便有24場賽事入圍世界田徑標牌賽事,今年,又有幾場新賽事加入進來。

任何一場城市馬拉松,不但是給本城跑者的一次比賽機會,更是給外地選手的一次讀城之旅,再往外延展,是面向世界,吸引那些外籍跑者前來,領略中國馬拉松風采的良機。

放眼望去,我們的國際馬拉松很多,其標記便是會邀請外籍優秀選手前來參賽,他們往往也捲走絕大部分比賽獎金。顯然,這是一種外在的國際馬拉松。今天在這裡探討的,是能夠真正吸納外籍大眾跑者前來的賽事,這是一種內在的國際馬拉松,不管其名稱中是否有“國際”。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名稱中的國際

任何名稱,加上“國際”字樣,是不是顯得很有範兒?

作為馬拉松賽事,國際可不是隨便加的,你要敢說自己是國際馬拉松,一般意味著,會花錢邀請外籍優秀選手,賽事獎金也會相應較高。

如你所看到的,眼下國內賽事中,不管是一線城市的,還是二三線,乃至小縣城、城鎮等,都熱衷國際馬拉松,名稱中以有國際為榮。

去年世界田徑共有137場標牌賽事,名稱中包含“international”的,共計24場,國內賽事佔去14場。

其中,64場金標賽事,9場有international,國內12場中,7場有;25場銀標賽事,7場有international,國內2場都有;48場銅標賽事,8場有international,國內10場中,5場有。

不過這樣的國際,代表著賽事規格。不管是中國田協的金銀銅牌賽事,還是世界田徑的金銀銅標賽事,都有對於世界優秀選手的邀請標準、數量等。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放在國內賽事上,就是必須邀請外籍優秀選手。這樣的國際,是名義上的,是任何一場賽事,只要樂意花錢,都能夠做到的。

隨著國內賽事越來越多,也漸漸出現了一股去國際化。像杭馬,名稱幾度更改,2006年改名為杭州國際馬拉松,走國際化,探索市場化道路。待到國內馬拉松熱潮興起時,2015年,去掉名稱中的“國際”,更名為杭州馬拉松。

在這以後,一些大城市馬,也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國際化大城市,沒必要非在馬拉松賽強調“國際”了,也隨之去掉國際,直接採用城市名+馬拉松的簡要、直接名稱了。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國際化看外籍

這些年來,國內大批跑者熱衷於全世界跑馬,像幾場大滿貫賽事,國內選手一般會達到千人左右。今年的東京馬,國內跑者約為1800人。不只這些大滿貫,像東京馬前半個月的京都馬,也有386名國內跑者報名。

其實,一場賽事,能夠真正吸引外籍跑者前來,那才算是國際馬拉松,而非看賽事名稱中是否有“國際”。

國內賽事這幾年才開始塑造品牌,之前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卻是今後努力的方向。包括田協對於中國馬拉松的規劃,也期待著在未來幾年內,吸引10000名境外大眾參賽者參與中國境內馬拉松賽事,實現賽事的國際化。

那麼,當下國內賽事對於外籍跑者,吸引力有多大呢?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國內可有一場真正的“國際”馬拉松?

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社會活動部主任水濤日前曾談到,北馬3萬人,外籍選手報名只有500人。他舉例了20年前的紐約馬,3萬人中,1萬紐約人,1萬紐約以外的美國人,1萬外國人。

國內賽事的這種國際化,重心肯定是在幾場國內頂級賽事上。而世界田徑今年新推出的白金標賽事,也有一條類似條件:即完賽者中,得有5%的外籍選手。也就是說,一場30000人規模的賽事,應有1500名外籍跑者。

目前能做到這一條的,國內寥寥無幾。廈馬對待外籍選手,甚至都不用抽籤。更大的原因,是國內賽事目前的運營模式,不利於吸引外籍選手。

要改變這一不利局面,一方面,國內想國際化的賽事,需要加強海外營銷,擴大知名度,讓外籍大眾跑者瞭解賽事;另一方面,國內賽事啟動較晚,往往賽前兩三個月才開啟,而且報名時間也較短,國外賽事一般都在半年以上,便於提前安排。

大量外籍大眾選手的到來,無論對於賽事,還是城市,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也是眾多優秀賽事在國內競爭中不斷成長起來後,下一步需要面對和加強的。重視起來,思路清晰,幾年之後,國內當有幾場國際化的馬拉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