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別往死裡跑

马拉松,别往死里跑

近些年,我國全民健身熱情持續升溫,尤以馬拉松運動為盛。2014年以來,我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跑馬拉松對參賽者的身體素質有較高要求,一般人盲目去跑,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大,甚至可能引發悲劇,因此“逞能式跑馬”不可取。

近年來,馬拉松賽事的商業化運作有效推動了這項運動走向大眾,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馬拉松已經不單純是一項體育運動,而是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據統計,2010~2017年,北京馬拉松比賽的贊助商由6家增長至18家,贊助商覆蓋行業也從傳統的運動產業拓展至地產、金融、新能源、餐飲、醫療等眾多行業。《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88.6%的受訪者發生了體育消費,體育消費的中位數為1500元,41.3%的受訪者消費金額在1001~5000元。

在這種大環境下,跑馬拉松在大眾眼中不止是一種運動愛好,而是“有錢有閒”的身份象徵。馬拉松全程長達42.195公里,半程也有21公里。這項運動對人體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的耐受力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即使平時有運動基礎,參賽者也要經過長時間專業訓練才可能完成。但是,當下不少人在平時沒有系統訓練、賽前沒有全面體檢的情況下就去趕時髦跑馬拉松,安全風險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2016年全國就有14名跑者在馬拉松比賽中猝死。單2016年清遠國際馬拉松賽一場比賽中,接受醫療救治的竟有12208人次。

因此,我認為全民馬拉松不值得提倡,畢竟人們的身體素質差異巨大,可選擇的運動方式也不勝枚舉,完全沒必要都去跑馬拉松。運動的總體原則應該是“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從大眾健身角度來講,為提高心肺耐力,預防慢性病,適量運動即可,比如每週3~5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累積150分鐘,相當於每天走或慢跑3~5千米。如此,大家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健康促進的目標。

當然,這並不是說馬拉松就不能跑,除了跑者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賽事主辦方和運營方也應儘量保障參賽者的安全。一方面,應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形成較為完善的防護體系。比如,設置賽事急救指揮部、救護車、醫療點等,使賽事安全防護更加科學化、人性化。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對參與者身體情況的考察以及科學運動、基本醫療常識的普及。比如,要求所有參與者賽前必須做心電圖等相關檢查,通過宣傳資料告知參賽者,平時應進行系統訓練,比賽過程中量力而行,只有深入瞭解自己參與運動的風險大小,才能更安全、更科學地運動,才能通過運動受益。

生命在於運動,但不能過度運動。我呼籲,商業化馬拉松之風應迴歸理性,民眾跑馬不可跟風、逞能,全民健身應重視科學運動、適量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