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新規爲何延遲出台?

據報道,因近期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債市、匯市大幅波動,以及各部委修訂意見的再修訂、再上報等流程,監管部門或將推遲理財新規發佈時間。這在莫尼塔分析師鍾正生、張璐看來,體現了監管部門對於金融監管力度與節奏的斟酌。廣發證券的倪軍團隊則表示,理財新規的延遲出臺或是去槓桿下的權衡之策。

銀行理財新規為何延遲出臺?

中金公司分析員陳健恆指出,銀行理財機構在資管新規總則出臺後都在等待細則。“因為總則在很多表述上仍比較模糊,大家期待細則予以明確,否則業務的調整無法開展。”陳健恆指出,“比如,理財機構希望明確哪些產品是可以繼續採用成本計價的,比如,貨基型產品是否可以成本計價,封閉式產品是否可以成本計價;還希望明確非標的明確定義,銀登中心和北金所的產品是否屬於非標;理財配置的非標在過渡期到期後如果還沒到期將如何處理;理財管理費如何收取;在過渡期內,是否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新資產。這些問題都是銀行理財機構所關心的。在細則沒有明確的情況下,銀行理財採取的策略就是存量滾動,少量嘗試淨值型產品和長期限封閉式產品對接非標。從我們的溝通交流來看,這些真正意義上的合規產品都不是很好賣。因為存量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還在賣,相比之下,這些合規產品的吸引力不是很強,要麼期限過長,要麼淨值波動,無法預期收益。由於理財只是存量滾動,沒有新增規模,因此,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報價利率也在往下調,畢竟在不追求規模的情況下,業績導向轉為利潤,因此不再比拼負債端價格。”

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蔡夢苑指出,目前銀行理財市場處於等待資管新規各類細則落地的政策空窗期和業務迷茫期,市場運行平穩。“老產品逐漸壓縮,新產品推出緩慢,有的機構新業務甚至已經基本停滯,理財規模正在緩慢下降中。”楊宇、蔡夢苑表示,根據普益標準不完全數據統計,淨值型產品仍在高位發行,參與發行機構數量逐漸增多,其中,有幾家銀行在過往監測的數據中並無發行記錄,同時,預期收益型產品繼續在滾動中壓縮,結構性存款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速。

中信證券的明明等分析師指出,理財新規讓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在過渡期內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資管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而原有的銀行理財監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劃分依據是,按照是否保證產品本金兌付以及收益表現方式的不同,劃分為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及淨值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和其他收益表現方式理財產品。資管新規的落地,讓原有的劃分依據面臨調整。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或將退出歷史舞臺。商業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很可能被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以及券商收益憑證等產品替代。保本理財業務本身就屬於表內業務,若被替代為結構性存款,則只是產品名稱發生改變,並沒有實質性變化。但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按照資管新規淨值化管理的要求,需要逐步轉型成淨值型理財產品,而淨值型產品面臨不確定的客戶接受度與較大的贖回壓力,銀行理財產品隱性擔保的優勢不再。”

銀行理財新規為何延遲出臺?

中金公司分析員王慧指出:“目前3個月期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4.79%,遠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的1.5%,也高於一年期國債收益率的3.22%,銀行理財利率相比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價差處於歷史高位。在資管新規落地後,打破剛兌,糾正錯配,因此,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要麼降低,要麼保持較高的收益率,但是波動率也相應提升,不再是無風險資產。”

陳健恆稍早前預計,即便銀行理財細則出臺,鑑於其此前經過反覆多輪的博弈和討論,最終出來的版本在很多細節上也會比較“含糊”,銀行理財依然會缺乏清晰的指導。

陳健恆強調,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表面上是希望緩衝對市場的衝擊,但實際的影響未必。“因為一旦表述模糊,那麼最終解釋權可能落到地方銀監和地方央行手上,而地方監管的執法尺度很嚴,往往是按照最嚴格的理解來執行的,那麼,這反而使得銀行理財可以緩衝的地帶比較少。而且,按照兩年半的過渡期,銀行理財年內仍需要壓縮不低規模的存量不合規產品規模,按照存量30萬億元計算,銀行理財年內可能也需要壓縮幾萬億元。”

近日另有消息稱,銀保監會正著手起草三套獨立的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分別針對商業銀行理財、銀行資管子公司和結構性存款,具體出臺時間尚不明確。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