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佛禅修冥想课:季羡林的佛教认识启示录

北京学佛禅修冥想课:季羡林的佛教认识启示录

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面容英俊、留着一头卷发的贵族青年乔答摩·悉达多,为了寻求心灵的解脱,逃出迦毗罗卫国王室,只身一人在深山丛林之中苦修六年,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他所追求的无上真理。那一刻,如同闪电划破夜空,给迷茫的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光明。

这位成道的贵族青年,后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融合了本土文化,发展成为深具影响的中国佛教。两千余年来,多少善男信女舍弃物欲,聚集在佛教的天空下,重建内心的规则;多少哲人学者殚精竭虑,钻进浩瀚的佛教典籍,寻找灵魂的出口。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佛教信众已超过了2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如此惊人的数字,如此庞大的群体,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难道这一切仅仅如季羡林所说,是“麻痹”和“欺骗”吗?

之所以提到季羡林,是因为发表过一些佛教的言论,造成的后果至今还在持续发酵。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或者刚刚步入佛门的信众,因为看了季羡林的文章,对佛教产生了误解,从此走上相反的道路,失去了获得人生智慧的可能。

季羡林强调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是因为他骨子里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有神论者,尽管这种倾向不是很明显,但也不时露出一些端倪,例如“大乘佛教则完全继承了奥义书的唯心主义”、“玄奘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释迦牟尼是一个神仙”之类的表述,就透露了他的想法。季羡林认为佛教是“彻底的悲观主义”,并且,认为具有沙门思想和佛教信仰的人“绝不会是征服者、胜利者、日子过得很舒服的人”。季羡林曾公开宣称,他研究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佛教,就是要“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见证佛教的虚妄”。

例如像这样一个太子(指释迦牟尼佛)会有什么宗教需要呢?他又会怎样了解群众的宗教需要呢?这样一个人绝不会悲观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实决不会是这样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人间也不那么值得留恋,就这样悲观了,出家了。

北京学佛禅修冥想课:季羡林的佛教认识启示录

--《原始佛教的起源问题》

三迦叶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这个数目不可靠,这样整齐的数目是后来捏造出来的。……据估算,终释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过五百人。

--《论释迦牟尼》

所谓“三十七品”在佛典中已经成为一个刻板的老一套。不管什么地方,一提到佛的教义,就是这一套。例子太多,无法引用。看来这是佛教和尚长期形成的一套说法。释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对自己的学说做这样系统的阐述,这样的系统化显然是后人做的。

--《论释迦牟尼》

佛教初创立时在北印度的力量并不大,完全不像佛典吹嘘的那样。那是佛教信徒在自己脸上贴金的办法,决不可轻信。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续才能成佛?对我们说来,这种荒诞不经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是对大多数佛徒说来,在欺骗老百姓方面,这却是绝顶重要的问题。

--《关于玄奘》

季羡林的佛教观中也有一些正面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晚年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天辛大师说,学佛为本,放生为末,人间佛教还得靠人创造。现今是科学化、商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共业问题的影响效应远大于个人问题的简单叠加。在这个时代,不能只考虑个人是善心善行就好,还要考虑行为本身在社会共业环境中的牵连作用、扩散影响,关顾到更广大的缘起,让我们的善心、善行更加广大圆满。山东济南放生协会 微信号 jnfsxh继续每周助印推广佛教常识答问@学诚法师,全力支持教界对正信正法弘传的实际工作。各地善信免费结缘佛教常识答问联系书院工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