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滴滴“互抄”后路,金融将是下一个战场?

美团滴滴“互抄”后路,金融将是下一个战场?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斗争,向来都是你方还未唱罢,我方便已登台。这一现象,在近期滴滴突进外卖领域、美团搅局出行领域的乱战中,被演绎地淋漓尽致。

滴滴和美团在生活刚需场景中全面展开对抗的同时,一则关于“滴滴上线一款最高授信30万额度的在线信贷产品——滴水贷”消息的发出,立即将市场的关注点引到了双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博弈上来。

根据媒体报道,滴水贷更多充当的是“导流”和“数据支持”的功能,真正的资金来源由正规的持牌机构提供,显然,滴滴这一步选择了相对保守的“与机构合作”这条路径。加入不久前上线的“司机贷”产品,滴滴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已蠢蠢欲动。

如果金融战役打响,那么滴滴和美团都有哪些资源、又能占据哪些先机,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一样的愿景 不一样的路径

事实上,美团也好、滴滴也罢,你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待哺育”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它们拥有规模化的用户及其行为数据,以及外卖、出行等发生高频交易行为的生活场景。某种角度上,具备了交易场景,再嵌入适合的金融服务,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金融巨头,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愿景是美好的,成长是艰辛的。首先,拿到合规“准生证”——金融牌照,才能保证平台顺理成章地开展金融业务,无监管之虞。

在奇货可居的金融牌照市场,企业持牌数量俨然已和实力划了等号,特别是针对流量型互联网企业来说,尽管强监管的金融领域合规成本水涨船高,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企业持牌合规经营的决心。

持牌,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合规经营所带来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面对强需求和稀缺供给而导致价格疯涨的牌照市场,拿到牌照无疑是拿到一类最具升值保障的优质资产。

相信这一点,滴滴和美团或许都已深刻地意识到了。也正因如此,在牌照收购的两大派别——将构建金融蓝图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互联网企业、和依靠新概念新业务刺激股价上涨的上市公司中,滴滴和美团都是更偏向于第一类的。

美团滴滴“互抄”后路,金融将是下一个战场?

其实,市场中关于滴滴做金融、美团做金融的相关报道早已铺天盖地,主流思路无外乎是:滴滴和美团都希望拿全牌照、做全金融业务,两大互联网巨头都是走支付为核心、两端业务同发展,未来要做大做强金融板块,甚至拆分出集团独立IPO等论调。

目前来看,笔者也认为滴滴和美团确实都在按照这样的战略规划推进,包括滴滴外卖、美团出行近一段时间的“补贴”大战,除了昭告天下自己又有了新动作、短期内获取用户等作用外,更多的可能也有制造品牌公关传播上所谓的“噱头”的功效。尽管传播效果确实发挥出来了,然而回归到可持续商业本质来看,靠“补贴”吸引过来的用户忠诚度真的不高,竞争壁垒也真的很低。

回归到滴滴和美团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上来,本文想带领读者关注一些双雄手中已被自己或淡忘、或未认识到价值的王牌,或许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刚需场景切入的双雄,并未不能通过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和金融业务做足生活服务质量,慢慢获取用户芳心。毕竟,安全、便捷、个性化才是整个金融服务业真正的“杀手锏”。

滴滴金融或可以改名滴滴大数据?

对于滴滴要进军金融领域,市场中其实早有传闻,而真正让其金融版图浮出水面的,还是去年底滴滴以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九付”)100%股权。

此外,就是之后各大猎头呼天抢地式地打响人才争夺战。

美团滴滴“互抄”后路,金融将是下一个战场?

笔者认为,各大互联企业排除万难、尽最大能力也要拿下支付牌照,这种做法其实还是正确的。目前滴滴手中获得的牌照是四块,分别是:支付、网络小贷、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但只有拿到支付牌照后,滴滴才能说是真正有底气对外宣传涉足金融领域,同时也将开辟出更多价值空间:

其一,作为移动出行应用,滴滴有大量的收付业务,通过自己的线上支付体系,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消费这一环节;

其二,借助多年占领出行领域绝对头部位置的优势,滴滴积累下来的大量用户标签都十分明显,司机有买车贷款需求,基于此便生成信贷、保险(财产险)、后市场服务等明确的金融需求;

其三,乘客打车付款,除支付外,还同时衍生出分期、保险(人身险)、理财等C端业务,而这些也都是滴滴未来做足平台化的巨大利润来源。

更何况,眼下滴滴已逐步将触角延伸至汽车金融业务“司机贷”和消费金融业务“滴水贷”,这些都是其实现规划化盈利的重要来源,而这些业务快速展开的基础,除了用户账户体系的完善,还有大数据能力的支撑。

美团滴滴“互抄”后路,金融将是下一个战场?

笔者认为,滴滴最大的突围入口依然是出行大数据,据其年初发布的《2017年度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滴滴平台目前的用户规模已超过4.5亿,每日出行规模达到2500万,与此相关的每日路径规划请求超过200亿次,每日处理数据超过4500TB。而如此巨量的数据,都是基于后台留存的行驶轨迹、起终点、等候等出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而成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不仅真实、有效,更厉害的是这些都是连续性的行为数据,这不仅大大节省掉甄别和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数据的成本,同时注入金融属性行为,这无疑增加了数据的价值等级;再向前推一步来看,滴滴甚至可以根据用户间行为,如帮忙叫车、帮忙叫车频次、同一时间区间奔赴目的地密集度等出行数据,较为精准地推算出一些用户之间的关系及亲密度,更何况本就以大数据计算、LBS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力见长的滴滴,其大数据领域未来的价值壁垒就更加强大了。

这样一来,即使滴滴以后在金融领域做得不愠不火,有了大数据这一项,其未来可以预见的利润空间就足够广袤。况且,不管从哪个维度讲,滴滴都算是占尽资本、资源、技术等各方优势的流量巨头,即使不愠不火也几乎没有掉队的可能性。

美团金融的社交和跨境机会?

2018年2月24日,保监会在官网上公示了三家保险中介公司的业务批复,而其中,“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正是美团点评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也是继拿下支付、网络小贷、商业保理、民营银行牌照之后,美团又将保险经纪牌照纳入囊中。

至此,美团手中实打实的金融牌照,是五块。

尽管就数量而言,美团相较于BAT并不占什么优势,然而就其目前所开展的金融业务来说,依然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基础型的服务闭环,支撑着整个生态的运营。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美团这种拥有海量交易环节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用户账户体系是金融业务的核心,有了支付牌照才能在自己的支付体系中完成用户交易和留存用户余额,这些沉淀下来的资金不仅能产生利息,还能增加用户黏性和提高用户复用率。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美团使用自家支付通道不但节省了巨额通道费用,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用户数据建立的一个壁垒。倘若美团采用的是其他支付通道,那么其生态内企业经营状况、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所有交易信息将会被通道企业全部掌握,这对于美团而言,绝对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不难看出,像美团这种直接面向C端用户、且用户基础大、资金清算规模及潜能广阔的互联网企业,很容易在支付体系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消费分期、小额信贷、供给链金融、大数据征信等针对BC两端适用的更多产品,再将这些业务串联起来就为新巨头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机会。

其实笔者认为,美图还有两个重要的机会待启,其一是合并以后但独立运营的点评,发力点在社交;其二是刚刚收购的摩拜单车,发力点在海外布局。

简言之,点评上商户添加是由用户和点评的销售共同完成的:用户发现家附近出现了一些新餐饮、美容美发等生活店面就去添加,撰写消费体验获得积分;另外,点评的线下销售人员也会根据店面的分类、地理位置、营销手段等进行划分和维护。

坦白讲,点评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UGC平台,多年积累下来已形成了自己较为忠实的用户与线上/线下渠道(包括各城市入驻的销售团队等)。

然而,收购点评之后,或因组织融合不顺、或因商业变现逻辑不清、或其他各类问题,美团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这样一个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口碑的生活应用平台,多年搁置下来点评的优势已所剩无几。

美团金融如果可以早些利用起点评在全国中小商户及社区用户在数量、内容、社交等方面的优势,还是存在差异化竞争的可能性的。

还有就是借助摩拜单车目前已有的海外布局。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摩拜单车已进入全球9个国家的超过180座城市,运营着超过7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受到新加坡、曼彻斯特、伦敦、米兰、华盛顿、札幌等国家和海外用户的欢迎。

摩拜在国内外亿级单位的用户和海外知名度,事实上对于美图金融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助力效果的。

本文的最后,笔者想讲个自己的想法,或给滴滴和美团提点悬念,腾讯和京东牵手了,好像还拉上了唯品会;阿里和顺丰也达成了强强合作,形成自己的战略联盟;其实,滴滴和美团也可以考虑拉个小手什么的,如果都是给用户更好的做服务,没什么理由说不,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