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习作问题

石鲁:习作问题

除了要学习各家独特的艺术规律外,还要学各家各派的共同规律。而学一家,还要根源到它的形成的源流。(如光学四王,再追到他形成的根源,如何吸收前任的东西,可以追到董巨)。如学习他们如何从传统学习并发展传统的经验,以为我们的创造找到正确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要花很大力气,要多临摹,有人可以学到老,追跟找源追到某家某派,最早形成根源祖先,但在追根究底中,对于某种派别所以出现的原因,多人的看法很不一样。比如有人认为所以出现某种方法是因为画家的天才和大胆的独创,这是片面的。加个帽子是“唯心论”,也有人完全把原因归于生活,这也是片面的,如果艺术只是从生活而来,如果说生活又给你形式,又给你内容,何必去学古人、学遗产、学四王呢?这也是机械论,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我们首先认为艺术是一切艺术源泉,但艺术毕竟是主观的创造天才个性……在艺术中是不可能缺少的,过去多片面,强调生活,但对主观方面——思想感情、天才、个性等谈的很少。我认为一个画家在具备了生活经验和知识之后,在艺术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作用。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不仅要追求生活,也必须追求主观因素,要追求国画的共同规律。

例如国画的共同规律,它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把形式和内容结合?如何把传统与生活结合起来?这都是些很重大的问题,学习多家多派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创造新国画,要完成新国画的创造是长期的任务,过去国画经过了几十年才有几天这样高度完整的形式,新国画是很年轻,但我们一定要尽量学习专研,从多方面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学国画的同志的任务。要长期不断的向生活、传统学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研究,而这几个方面不能偏废,不能只强调哪一方面,但在某一学习阶段中可以着重某方面,如一个时期,有条件多画传统的临摹,另一个时期,主要到生活中去。如果只临摹而认为生活无足重视,临摹好了就能画出好画来,那就糟糕了。我们一生都要学习,学习就是奋斗,要奋斗一生,要学习齐老的“衰年变法”的精神,学习要路子宽一些,站得高些,所谓高度没有的高度。

下面我们谈谈生活和艺术思想的锻炼的方法:我过去到外面写生,见到什么画什么,一点都不丢掉,生怕不真实。比例、透视唯恐不对头,搞得很苦,顾了形顾不了笔量,写生得很仔细,回去后凭记忆什么也画不出来,几年以前我在延安画宝塔,我在延河上支着伞,画了好几个小时,一块石头、一个窑洞都如实画出,结果也不像,透视也不对,即使透视画对了,我也不能满足,因为这张写生不能代表我对宝塔的感情。在参加革命之时,走了万水千山到达延安看宝塔时的情感,在打走胡宗南回到延安看到宝塔时的感情。全国解放后重回延安看到宝塔时的感情,在这张画上都看不出来。电影、照片都拍摄过宝塔,但我还是要表现它,因为它生活在我感情中,我找各种表现宝塔的角度,从山下走到山上,从高处看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表现感情的形式。这次我到延安在飞机场上看到一片向日葵,在远处出现宝塔的影子,我找到了,于是又画了第二张宝塔。

我们到生活中去,一方面要研究生活,研究你要表现的对象和它的造型结构,同时还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感情。如无感情,画的再精也只不过是完成照相机的任务。

在写生时自己要想、要分析、要明确我为什么画这个不画那个?我用什么情绪去画?在了解生活的同时,必须了解自己的感情。如果我没有把自己对宝塔的感情十分理解、十分珍贵而铭记在心,我就不会在飞机场上一下子找到我想抓到的东西。要善于思索,善于动情。在阳光照晒下,人人都会感到昏昏沉沉,可是有人会出现灵感。为什么在人人都觉得荒凉的地方,有人会看到美。为什么在人人都沉睡的深夜,却有人起来巡游?因为在思索,在动情,他可以忘掉一切,画家要对什么都留心,都要想,都要爱。有人问:有人画个荒山有什么意思?我说:如果荒山没有意思那么我们可以不去开辟它,为它劳动流汗了。那么住在这荒山上的人们也都是不幸福的人,要从平凡的东西中发现深情,发现出使人的精神更充实的东西,有的地质工作者到荒山野地工作,初来时觉得很苦,没有地方玩,没有周末晚会,没有一切物质享受,但工作久了,就对这荒凉的地方有了感情,他感到自然的美,感到自然界的生命力,也体会到同志内心真正的友爱……。他感到在这里生活有味道,很幸福,这就是有了精神上的满足使他战胜了物质享受之不足。他再也不去注意这些东西了。

艺术是精神产品,一定要给人精神上的东西,画不能给你吃给你穿,但给观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画家自己精神境界不高是不成的。我们要把对人民有利的情感抒写出来。有人到生活中画画,不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而是从“应画某物”出发,不是自己所激动的东西,一定画不出动人的画来。我们画画一定要表现时代精神。首先是画家自己具有时代精神,但决不可以把时代精神局限于理解为表现某种东西,就有时代精神。有人问我为何不画三门峡水库,而只画了山,为何不画新的洋灰桥,不画延安发电厂?这自然都是新东西,但只画这些才能表现时代精神吗?不见得吧。如果这样理解,就不必要画家的感情了,每个人经历不同,感情就不会一样,有人对这有感情,有人对那有感情,这样艺术家才会有不同。画家一定要研究自己的感情,我在山沟里看到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很爱,不仅是由于它的清凉,给了我生理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思索,使我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对人也应如清潭一样,明澈纯洁,我因此对这水潭动了情,好像水潭就是我最爱的朋友,这就是诗意。有了诗意才能画画,我激动得非要画画不可!有了诗意画起来才有味道,有意趣,才能在画上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艺术上一定要取得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不能只看你画了什么,要看你表现了什么感情。要通过习作锻炼思想感情,锻炼表现技巧,而思想感情的锻炼尤为重要,如果你有了感情,你的观察力才会非常敏锐,非常准确,也能很快记住最重要的东西,能抓住自己的灵魂。没有感受的画画,什么都抓不住,在你心里也留不下记忆。

李可染先生总结出的艺术规律“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很有道理的,只有“魂”被你发现了,你才能对表面皮毛的东西大胆的取舍。我画画的方法是现写生、画速写,回来后不看速写自己动手画。因为心中已然有了画,就能在白纸上看到自己要画的东西了,就如同自己亲爱的朋友不在时,心中会出现他的身影一样,但这时在心中出现的影子已经不是客观存在实际的真人,而是抛去了一切表面的东西一样,这时感情才会最饱满,这就是想象的灵感,这才会出现艺术。

客观印象对画家的印象,在创作上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印象不行,不深刻,还不能自如的表现,必须要下功夫研究对象,要有很多素材,包括照片,更有深刻的理解。画一朵花就要理解花的生长规律,了解它的结构等等,了解透了把花“吃”下去了,你才能摆脱对象画出来,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感情。为了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就必须要改变对象,把对象“变形”。如要求过分写实,就会把艺术给毁坏了,这就是要求把人的宝贵的劳动与两毛钱的照片看齐,你们学五年,学成一部照相机是划不来的。艺术高于照相机,高在于艺术有主观的加工,塑造艺术形象,以自己形象为基础,但不能满足这一个方面——要“变形”。人与桃花是两回事,但诗可以把桃花比做人,如果只是说明桃花如何长,它与梅花在形象的不同,这就不是诗了。画也一定借助其他形象表现自己要画的形象,如“韭菜苗”、“劈斧皴”……如用个字画竹叶。古人可以创造这些技巧,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方法创造新的造型方法,不能只利用古人的成法,我们学习古人的创造精神,古代画家许多人画过松树,但每人画的都不一样,都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思想感受不同,更不能只用古代的方法来表现。只有熟识对象把对象“吃”进去才能更好的创造,才能有表现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