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大哉孔子

【共讀內容】

9.0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導讀學者】

董樹寶: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

郭小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

【共讀筆記】

柳慧:

【論語晨讀】第895天

郭小武:

9.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一)這兩個“與”用法意義是一樣的;

(二)都是連詞,“利、命、仁”三者平列;

(三)句意是:“孔子很少說到利、命、仁。”

(四)不是指孔子《論語》很少說到利、命、仁,是指《論語·子罕篇》很少說到利、命、仁——利0次、命0次、仁1次。

(五)由此產生推測之一:《論語》各篇,是由不同弟子的不同傳承系統記錄的,所以獨自統計。

(六)由此產生推測之二——《論語》各篇,是記錄的孔子某個時段的言論,所以獨自統計。

(七)“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一句,有可能只是該篇部分開頭的“題注”。

(八)整部《論語》,可能在結集的時候,有個“利、命、仁……”(孝、弟、德、義、勇、智、忠、信、禮、樂、學、志……)諸如此類的關鍵詞提示性綱要,大致地列舉,分配給結集人參考。此篇結集人於是特別留意於“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覺得值得提出來,算是孔夫子此一紀錄片段的一個重要特點。上述理解多有猜測,冒昧提出供參,也是請教。

董樹寶:

首先我們講講歷代注家對“達巷黨”的理解,綜而言之,主要有三種:一種認為達巷是黨的名。

漢儒鄭玄認為“達巷者,黨名也。五百家為黨。”皇侃《論語義疏》:“五百家為黨。黨各有名,此黨名達巷。”邢昺《論語註疏》也認同這一看法。朱熹《論語集註》也承繼了這一看法,“達巷,黨名。”

第二種觀點認為,達是巷名,“巷黨”連讀,是一個詞,就是“里巷”的意思。楊伯峻《論語譯註》持這一觀點,“《禮記·雜記》有‘餘從老聃助葬於巷黨’的話,可見‘巷黨’兩字為一詞,‘里巷’的意思”。

第三種觀點認為,達巷黨人是指項橐,典籍多有記載項橐七歲為孔子師,錢坫《論語後錄》和劉寶楠《論語正義》對此有過詳細考證。錢穆《論語新解》認為:“項橐又稱大項橐,大項即達巷之轉音,橐是其名,達巷則以地為氏。其人聰慧不壽如顏回,故古人常以顏項並稱,惟項橐未及孔子之門。”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對此有過綜述,的確很難確定”達巷黨人”是何許人,談他認為“觀此章,其贊孔子之辭,知其非一尋常之黨人矣。”

郭小武:

@董樹寶 第三種說法好像有點道家爭當儒家先生的味道[表情]

董樹寶:

@郭小武有這種嫌疑!而且不少文獻都論及此事![微笑]

我們接下來講“博學而無所成名”。這一句是理解本章的關鍵,“無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無所成名”是指不知從哪個方面加以描述,或許是“不可名狀”吧。

對這一句理解產生分歧的關鍵之處是“而”字,對“而”字的理解不同,導致對這一句的理解完全不同,以致影響對本章的理解。

一些注家把“而”字表示一種轉折關係,隱含著“然而、但是”的意思,這種理解從尹焞、朱熹開啟的。雖然他們沒有明確表達這一點,但是他們的疏解和譯文已經體現出來這種理解。

朱熹《論語集註》:“博學無所成名,蓋美其學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一個“惜”字,表達了一種轉折關係。

楊伯峻、李澤厚、李零等當代學者直接承繼了這種理解。楊伯峻《論語譯註》:“學問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

李澤厚《論語》“這章和上章一樣,也不好理解。依傳統註疏,勉強按字面譯出。”他的譯文是“偉大的孔子,他博學,卻沒有成名的專長。”

李零的理解更是偏離了本章的主旨,沒有考慮這一句的前後語境和內在意蘊。李零說:“我覺得,達巷黨人的話,明明是譏諷,它是說,孔子這麼博學,卻不能以專精成一家之名,豈不是白學了。”

我傾向於把“而”字表示一種遞進關係,可理解為“以至於”、“乃至於”,這樣理解可以使前後文意貫通。這句話的意思是“偉大的孔子啊,他學問廣博,以至於不好說他是那個方面的專家。”在這一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把“而”字表示一種因果關係,可理解為“因而、所以”,突出“博學”的結果,就是專長太多了,以致於融合為一體,難以描述。

正如皇侃《論語義疏》所言:“言大哉孔子,廣學道藝周遍,不可一一而稱,故云無所成名也,猶如堯徳蕩蕩民無能名也。”

皇侃引用王弼的話進一步解釋,王弼曰:“譬猶和樂出乎八音乎,然八音非其名也。”

崔聖:

因為孔子不是魯班

董樹寶:

錢穆先生在王弼的基礎上做出進一步解釋,他認為:“言其不可以一藝稱美之。孔子博學,而融會成體,如八音和為一樂,不得仍以八音之一名之。”

郭小武:

朱熹此解,人多從之。另一解認為無所成名是正面的評價,於是把而字理解成順接關係。看來@董樹寶 這樣理解[強]《泰伯》十九章,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董樹寶: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偉大的孔子啊,他學問廣博,所以不好說他是那個方面的專家。”

郭小武:

@董樹寶 [強]等會兒提供一個別解供參。

董樹寶:

因而,“博學而無所不能”是對“大哉孔子”的進一步解釋,進一步說明孔子偉大之處,是讚美之詞。

剛才小武老師提到《泰伯》第19章,此章讚美孔子與《泰伯》第19章讚美堯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參照進行對讀。

焦循《論語補疏》認為孔子弟子援引達巷黨人的話是為了證明孔子與堯帝一樣偉大。‘大哉孔子’對應“大哉堯之為君”;‘博學無所成名’,對應“蕩蕩乎民無能名也”。

“民無能名”的“名”與“無所成名”的“名”一個意思,是形容和描述的意思。老百姓不知道如何描述啊

接下來我們看看孔子對讚美之詞的回應吧

郭小武:

@董樹寶 這兩章的平行性特別好,是重要旁證,幾乎可說是內證,支持力度很大啊。

董樹寶:

面對溢美之詞,孔子如何反應?他採取調侃的自嘲口吻對學生說:“我該專執哪一項呢?是專執趕車還是專執射箭呢?我還是專執趕車吧!”用現在的話來說,射箭還是駕車?我還是給領導開車吧。

雖然是調侃,但孔子對“射”與“御”選擇還是隱含一種謙卑的態度。孔子那個時代以射取士,擅長射箭的是為人上人,而給上級趕車則是人下人,更為謙卑。

皇侃《論語義疏》:“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也。今雲執御,御比禮樂射為卑也。”

大家注意語氣詞“乎”、“矣”:邢昺《論語註疏》認為,“乎”者,疑而未定之辭,又復謙指雲:吾執御矣。”這些語氣詞形象地刻畫了孔子的自嘲雅量,大家可以細細體會。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孔子不是自謙,而是自我辯解。李光地《論語札記》以為“如此章答語,非姑以謙辭塞黨人之言。……六藝莫粗於射御,而御較射又粗,學無精粗,而必由粗者始。……聞人言而思所執,一則虛受反己,二則教弟子守約務近,非苟為謙而已也。”

對於孔子的選擇還有李零的一種”神“解釋,李零在李光地的解釋基礎上認為是孔子拿馬車伕和射手做比方。射擊手是隻盯著一個目標,馬車伕是到處跑。孔子選擇馬車伕,就是選擇廣博,不選擇精專,也不在乎能不能當“專家”。

這種解釋很神奇![微笑]

最後我對本章進行總結。本章論及“博”與“專”的問題。本章凸顯了孔子的博學,與孔子的主張完全吻合——“君子不器”(《論語·為政》2.12),孔子強調的是“通識教育”,而不是“專業教育”。孔子追求融道藝一體的生命“學問”,而不是單純追求技藝的生存“學術”。

《論語·子路》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批評樊遲是“小人”,因為他想學習的是種莊稼、種蔬菜的技藝,孔子認為他所教的“道”,而不是具體的技藝。孔子希望培養的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丁躍偉:

錢穆先生在王弼的基礎上做出進一步解釋,他認為:“言其不可以一藝稱美之。孔子博學,而融會成體,如八音和為一樂,不得仍以八音之一名之。”[強][強][強][強][強]

董樹寶:

還有一點是本章觸及“道”與“藝”的問題,從鄭玄到邢昺的闡釋強調“道藝一體”。《論語·述而》7.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錢穆先生認為這一章是孔門為學的基本綱目——“道”、“德”、“仁”、“藝”,最終實現四者的內在貫通。

郭小武:

道、藝二分而有輕重,寓於黨人和孔子問答之中,感覺是解開本章困惑的鑰匙。

我嘗試排列法提供思路。

幾種可能的理解:(一)正面稱讚與自謙回應的理解:A達巷黨人的言論——正面稱讚。B孔子響應的言論——自謙回應。(二)明誇實貶與委屈辯解的理解:A達巷黨人的言論——明誇實貶。B孔子響應的言論——委屈辯解。(三)雙關評議與雙關回答的理解:A達巷黨人的言論——雙關評議。B孔子響應的言論——雙關回答。

(一)的理解,比照——《泰伯》(8.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二)的理解,比照——《莊子·逍遙遊》:“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

(二)(三)的理解有相似的地方,我個人覺得挺有可能的一解。試譯如下——9.2達巷黨人說:“孔子真偉大啊,學識廣博,可惜沒有叫得響的。”孔子聞聽此言,對門人弟子說:“我專攻哪門子啊?!是專攻駕車呢?是專攻射箭呢?我已經專攻駕車啦!”

古今各家大多是把“吾執御矣”說成是孔子將來的打算——“我趕馬車好了”“我還是駕車吧”。其實,從“吾執御矣”的“矣”的常規用法來看,已經透露出表達的是過去完成時(“矣”一般指向過去完成,其次指向現在完成,特殊的也可以指向將來完成)。孔子用不無晦澀的自嘲語氣回答說:“我已經專攻駕車了好不好啊!”用貶中有誇的反詰來應對達巷黨人誇中有貶的評議,用機智巧妙來解除尷尬局面,很能體現出孔子風采。

愚見以為,要讀通9.2,下列三章要通觀——9.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追求很高,個性獨立,不願意別人隨意褒貶,他就是他自己。)9.7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9.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扣兩端而竭:“吾何執?(扣)執御乎?執射乎?(兩端)吾執御矣。(竭)”我感覺孔子有這個行為邏輯。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的細緻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本章文義上有一些歧義。首先是“達巷黨”,有人理解為是“達巷”這個“黨”,有人理解為是叫做“達”的巷黨。但無論如何,“達巷黨”是個地名是沒有疑問的。其次,是“達巷黨人”究竟是這個地方的某一個人呢,還是這個地方的負責人或者叫“黨正”呢?王闓運《論語訓》以為:“黨人:黨正。下士。主鄉飲之禮,以射選士。”是達巷黨的負責人。但多數注家都認為是達巷黨這個地方的某一個人。這兩種理解和本文的主旨關係也不是很大。個人認為也不必深究。很明白的是,達巷黨人對孔子的評價,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誇獎孔子的博學,另一方面,卻是可惜他沒有“成名”。

孔子的博學多能,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而孔子對達巷黨人的委婉批評的回答,也很微妙。一方面坦承自己確實有多方面的才能,另一方面,卻也並沒有正面否定達巷黨人要求“執一藝以成名”,即其對“專業化”的要求,只是用調侃的方式應付了一下:“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之所以我們認為孔子是在應付達巷黨人,是因為孔子回答子貢的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和“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兩者意思是一樣的,即認為其“多能”的,是“鄙事”,而且是“賤”、“不試”的結果。如果“貴”了,就不需要有這些“鄙事”,因而,孔子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汪洙是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進士,授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訓詁》,歷官至現文殿大學士,提舉台州崇道觀,築室西山,召集諸儒講學,鄉人稱其室為“崇儒館。”可以算是帝制時代典型的儒門學者了。他曾經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儒門與帝王相互利用的關係。首先,是"天子"在獎勵讀書: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其次,所有的學問,都不過是為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

預習資料:

【論語譯註】

9.2達巷黨[表情]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譯文]達街的一個人説:“孔子真偉大!學問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就對學生們説:“我幹什麼呢?趕馬車呢?做射擊手呢?我趕馬車好了。”[注釋][表情]達巷黨——《禮記·雜記》有“餘從老聃助葬於巷黨”的話,可見“巷黨”兩字為一詞,“里巷”的意思。

【論語集註】

達巷,黨名。其人姓名不傳。博學無所成名,蓋美其學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執,專執也。射御皆一藝,而御為人僕,所執尤卑。言欲使我何所執以成名乎?然則吾將執御矣。聞人譽己,承之以謙也。尹氏曰:「聖人道全而德備,不可以偏長目之也。達巷黨人見孔子之大,意其所學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執而得為名乎?然則吾將執御矣。」

【論語正義】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鄭曰:“達巷者,黨名也。五百家為黨,此黨之人,美孔子博學道藝,不成一名而已。”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鄭曰:“聞人美之,承之以謙。吾執禦,欲名六藝之卑也。”[表情]正義曰:《史記孔子世家》作“達巷黨人童子”,此安國故以黨人為童子也。《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臣聞良玉不琢,資質潤美,不待刻琢,此亡異於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者也。”注:“孟康曰:‘人,項橐也。’”又皇甫謐《高士傳》:“達巷黨人,姓項名橐。”並本《古論》。《國策秦策》、《淮南子修務訓》、《論衡實知篇》皆言項橐七歲為孔子師,然則促舒所云“不學而知”者,正以童子朱學而即知學之要也。夫子本無常師,聞此童子之言而商所執,故後人遂儕之於師列耳。焦氏循《補疏》:“孔子以民無能名,贊堯之則天,故門人援達巷黨人之言,以明孔子與堯同。‘大哉孔子’,即大哉堯之為君;‘博學無所成名’,即蕩蕩乎民無能名也。”案:博學無所成名,惟聖人能然。若常人雖亦博學,而總有所專主,故執一藝以成名,乃中人為學之正法。《大戴禮記曾子立事》雲:“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又云:“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又云:“君子博學而算焉。”算,選也,即此所云“執”也。《禮內則》言年十三學射御,二十博學,三十博學無方,是射御久為夫子所學。此時聞黨人譽己,恐門弟子惑於美譽,專鶩為博學而終無所成能,故就己所學射御二者求之,祇當執御,以示為學當施博而守約也。[表情]注:“達巷”至“而已”。[表情]正義曰:《一統志》:“達巷在滋陽縣西北五里,相傳即達巷黨人所居。”滋陽,今屬兗州府,此出方誌附會,未也信也。《禮記曾子問》:“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其地當在王畿。翟氏灝《考異》疑即此巷黨,亦未必然。“不成一名”者,言非一技之可名也。皇疏雲:“孔子廣學,道藝周偏,不可一一而稱,故云‘無所成名’也。”[表情]注:“聞人”至“卑也。”[表情]正義曰:夫子謙言但當執一藝以成名,不敢當黨人之譽己也。御為六藝之卑,故《曲禮》、《少儀》皆言“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子長以能御許之,又不及他藝,是御於六藝為卑。

【論語全譯】

9·2達巷黨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註釋](1)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譯文]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評析]對於本章裡“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論語》共讀,大哉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