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課外活動(第二課堂)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學校教育中的課外活動,習慣上叫“第二課堂”,也有人稱它為教學上的“第二渠道”。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擴展,它與課堂教學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知識、技能、心智諸方面需要密切配合,因此,這種補充、擴展和多樣化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語文活動和語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具體說來,語文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開拓視野,提高素質

作為思維和交際的基本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大至天文地理,小至花草蟲魚;縱貫千年,橫跨萬里。要讓學生獲得應有的語文知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的情操得到很好的陶冶,單憑閱讀幾本薄薄的教材,寫幾篇命題作文是遠遠不夠的。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這對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語文的學習和運用更多的是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廣博的學識”來源於平時的日積月累,也就是語文課外活動的學習,正所謂“厚積而薄發”,寫出來的作文才更具有感染力,很多在語文方面卓有成就的學者大家,如魯迅、胡適等,他們的語文的功底大多也來源於此。

(二)激發興趣,促進求知

雖然語文教學通過不斷改革,正在努力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但是由於內容、設備、人員和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制約,語文課堂教學在目前還無法擺脫程式化的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語文課外活動在內容選擇上有高度的自由,在形式上新鮮活潑,個人的愛好和特長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發揮,語文本身的藝術魅力能夠得到更多的展示,通過語文課文活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激發。

另外,語文的很多課外讀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對語文的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知識較書本上的更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更加能吸引學生,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們對於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就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慾。

(三)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語文也是一門“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學科,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強調能力的培養,而這種能力的獲得,除了實踐外,沒有其他任何捷徑。“葉聖陶在40年代就提出,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課內精讀是準備,課外略讀才是應用。”這種應用的過程,是舉一反三的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的過程。語文的反覆運用特別是在作文當中體現最為明顯,簡單的字詞的堆積有時可以是一篇好的文章,但優美字詞的靈活運用更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礎,這同時也提高了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智慧,如果長此以往地下去,語文的學習再也不是一件難事。

(四)活躍思維,充實生活

由於舊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干擾,語文教育中教育思想不端正,分數第一,對學生進行管、卡、壓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學生的思想受到禁錮,學校生活缺乏應有的生氣,不少學生感到學校生活單調、枯燥,厭學情緒不斷增長。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樂的課外活動,對於促進學生思想的活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豐富課餘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學校生活,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各門功課的學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的課外活動剛好填補了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空白,單調的變成多樣的,枯燥的變成了靈活多變的新鮮的,同時也不乏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這樣一來再呆板的東西也會動起來,特別是死記硬背的,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也就消除了以往的心理隔閡,會變得願意去學,而不是逼著自己基於更方面的“壓力”去硬學,有時厭學的情緒也會漸漸地消除,也就真的達到了教育的理想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