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之前发过一个正能量科普微头条,引发大量围观,大家除了给这个中国好儿子点赞外,也有不少朋友对于文中提到的“对冲伤”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抽空来说一下这个对冲伤是咋个对冲法。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对冲伤是脑损伤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受力部位的对侧出现脑组织损伤的现象,熟知这一概念对于年轻的影像科医生全面评价外伤后脑部损伤情况十分重要。

说明这一现象之前我们先要大体了解一下脑结构。

数百万年前,在物竞天择的时代,当每个生物都在研究怎样才能飞更高、跑更快或体格更强的时候,人类孤注一掷地将大脑作为进化的重点,并逐渐脱颖而出,站上了食物的顶端。因此,大脑可谓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引以为傲的器官,但是它就像世间所有重要的东西一样,美好而脆弱。

对于大脑的质地,看到吃火锅涮猪脑的专用器具就知道它有多脆弱了。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用坚硬的颅骨把它保护起来。但是,如果只是用硬盒子装起来,人晃晃脑袋大脑不就鸡蛋碰石头了吗?所以,在脑组织和颅骨之间又灌满了起到缓冲作用的液体,就是我们说的脑脊液。再加上大脑镰、小脑幕等结构的限制作用,最后大脑就是半漂浮在颅骨这个保护壳里。这样,我们平时运动和一定范围内的磕碰摇晃,脑组织也只是在脑脊液有飘荡几下,不会产生损伤。(如下图)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当脑部受外力撞击的时候,脑组织和颅骨产生磕碰、摩擦就很容易损伤,对冲伤就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其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与受力方式有关。对冲伤主要见于减速运动,比如患者突然晕倒或不小心滑倒,身体高速下落,头部着地后头受力停止。在这种减速运动中,脑组织先在惯性作用下向受力侧颅骨移动,形成或不形成受力侧损伤,而后在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下相对颅骨向对侧移动,形成对侧损伤。(示意图如下)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但是在加速运动中,如静止不动的头颅突然受外物撞击而加速运动的情况,对冲伤就比较少见,或者情况比较轻微。根据这个特点,法医可以根据对死者脑组织受伤情况与受力点的关系分析被害人是自行摔倒撞击致死,还是他人用器具撞击头部致死。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其次与受撞击部位有关。对冲伤一般多见于脑后部撞击,主要是枕部及部分顶部着地,前方额叶及颞叶底部出现脑损伤。

如下图,患者骑自行车被摩托车碰撞倒地,右枕部着地,尸检显示受力部的右侧小脑(蓝色圆圈)未见明显损伤,双侧额极底面及左侧颞极底面可见出血改变,左侧额极最显著(红色圆圈内脑组织颜色加深,为出血改变),形成对冲伤。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这与前颅骨结构有关,如下图所示,前颅窝(红色圆圈)颅底骨质凹凸不平,并有许多尖锐骨性凸起,当脑组织相对滑动时更容易摩擦、撞击形成损伤,而后颅窝(蓝色椭圆)就要光滑许多。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熟悉对冲伤的机制对于年轻影像科医生十分重要,因为一些对冲伤可能在受伤初期并不明显,需要有针对性地仔细阅片。比如下面这例枕部受伤的患者,在初诊时右侧额底和颞底的出血并不明显(黄箭),再加上部分容积效应和伪影的影响,如果把阅片重点放在受伤部位非常容易漏诊。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四天后复查,对冲部位脑挫裂伤就很明确了(红色圆圈)。

摔倒了后脑勺着地,做了CT却说是脑子前面有伤,这伤是摔出来的?

最后我们解答一下大家普遍关心的另一个歪楼重点,就是为啥84岁的大爷身体硬朗儿子却拄拐了?答案是,儿子前几日脚部外伤了,所以两个人是双双拄拐棍来的。老杨真的是如实描述了当日情况,但是为了不干扰大家获取重要信息,所以没有在这方面详细说明,造成大家困扰,还请谅解。

最后,我们这条微头条的重点是颅脑损伤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因此大家在有比较严重颅脑撞击的时候,特别是血管状态较差的老年人,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还有就是,除了感动于文中儿子的细心,看到60+的儿子陪80+的父亲看病,便想到自己的父亲与爷爷,也想到了未来的自己与父母,心中颇多感慨。希望大家不但后能健康长寿,还能幸福快乐,并被自己深爱的人深深爱着!

(文 孙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