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或將穩步上升,但全國碳市場何時交易仍存在不確定性

全文1683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一份面向中國碳市場業內專家及相關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碳價的持續提高表示出強烈的信心,並認為未來幾年碳價對投資決策越來越大。

由於不確定性,半數以上的受訪者預計碳市場的全面運行要到2021年到2025年期間實現。對電力行業而言,三分之二的電力行業受訪者預計電力行業到2020年可以進行碳交易。

這份7月10日發佈的《2018 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由中國碳論壇、ICF 國際諮詢公司、中創碳投、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挪威環境局和荷蘭碳排放管理局聯合開展。

此次中國碳價調查是2017年12月中國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後開展的首 次市場調查,於2018 年3月至4月期間展開。此次調查收到超過300份有效回覆,其中68%的受訪者來自企業,近半受訪者來自區域性碳市場的參與企業、或是即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

2017-2018年各試點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定

截至2018年5月30日,北京、上海等試點2017-2018年的碳價總體保持穩定。

北京價格較高,大多數時候維持在 50 元/噸以上;上海總體介於30-40 元/噸之間,在 2017 年 6 月底完成履約之後,價格曾出現一定程度下跌,後又逐步回升。深圳總體在30 元/噸左右,在2017年6月底完成履約之後,價格曾出現短暫下跌,後又逐步回升。湖北、廣東價格較為平穩,湖北碳價位於15 元/噸左右,廣東介於10-20 元/噸之間。天津交易活躍度較低,價格在 10-15 元/噸之間。

重慶自 2017 年以來價格呈“U”型走勢。2017年3月之前價格為15 元/噸左右,後一度跌至 1 元/噸,至2017年底方始回升,目前價格接近30元/噸。

重慶碳排放交易所的工作人員此前告訴eo,重慶碳排放交易價格實行漲跌幅限制,對碳價沒有進行過多的控制。“過多控制市場價格,就違背本意,希望還是要通過市場發現價格。”

其實,從整體上看,目前市場活躍度較低,市場上整體供大於求,碳價並不高。有從業人員的設想是,為了達到減排目標,未來隨著政策和市場的完善,整體配額逐漸收緊,市場會逐步發現其本身的價值。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均預期碳價將穩步上升。報告預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平均碳價將從2020 年的人民幣 51 元/噸上升到2025 年的人民幣 86 元/噸。但碳價水平在更遠的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預期的碳價並非是釋放碳減排的唯一信號,報告提醒,強制關閉低效設施、鼓勵節能、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等非定價政策將與碳市場這一政策工具共同推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

受訪者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重點將轉向碳市場、環境稅、信息披露和能源補貼交易等基於市場的政策工具。

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中國已就減排目標作出明確承諾:到 2020 年,中國計劃將碳排放強度較 2005 年時水平 降低 40%至45%,到2030年降低 60%至 65%。

87%的受訪者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或更早達到碳排放峰值,48%的受訪者預計將在 2025 年或更早的時間達峰。就在7月2日,英國《自然·地球科學》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從2014年到2016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或許已經達到峰值,結構性經濟變化使得中國得以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在全國碳市場籌備之際,大量的能力建設工作已陸續開展,但還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

2011 年以來開展區域碳交易試點的地區符合條件的重點排放單位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實行統一管理。目前區域碳交易試點地區繼續發揮現有作用,在條件成熟後逐步向全國碳市場過渡。而目前,試點過渡方案在研究制定中。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碳市場建設及運行初期需要堅實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撐,至少需要國務院出臺相關規定。

受訪者認為“(控排企業)不履約的後果”應成為確保全國碳市場有效運作的法律政策中最重要的元素。儘管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高額罰款是非常有用的手段,但是選擇最多的選項是對不履約公司進行負面信用記錄,由此影響公司從銀行獲得資金的能力。

有金融從業者提醒,企業有不良和違約記錄就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如果有強擔保的主體,也會考慮擔保公司實力。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碳市場的法律依據仍在制定中,國務院預計將在 2018 年出臺一份全面規定。此外,受訪者預計碳市場在未來十年內將成為激勵公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本文作者微信號為xingo_x,歡迎更多交流。)

一秒找到eo君↓

碳价或将稳步上升,但全国碳市场何时交易仍存在不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