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朱元璋名字的几个小故事,且莫轻信《明朝那些事儿》

有关朱元璋名字的几个小故事,且莫轻信《明朝那些事儿》


明太祖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据说祖籍江苏沛县(和汉高祖刘邦居然是老乡?),祖上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安徽凤阳。要说朱元璋改名,就得从他的祖宗几代说起。朱元璋五世祖名为仲八,生有三子,名字分别叫六二、十二、百六,百六是他的高祖。朱百六有两子,名字分别是四五、四九,四九是他的曾祖。朱四九有四子,依次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是他的祖父。朱初一有两子,名叫叫五一、五四,而五四(朱世珍)正是朱元璋的父亲。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后排名,分别就叫重一、重二一直到重八,重八就是朱元璋本人。这些名字有点眼花缭乱,都是数字啊!《明朝那些事儿》将此归咎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认为元朝时庶民不得取名字。其实这是个谣传!!!最早的说法出自清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但同书也附了这么一条“此于《元史》无征(证)。”比如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他的父亲48岁,当生于1280年,以此上推,就算每一代人相差20岁吧,他爷爷(初一)约生于1260年,他太爷(四九)约生于1240年,他高祖(百六)约生于1220年……元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什么时候江南一带纳入版图的?这说明他祖宗早就用数字做名字了,和元朝的歧视有关系吗?相反的例子是,史料中也有很多取正式名字的普通老百姓,这个怎么解释?可见

汉人用数字给孩子取名,是唐宋以来的民间习惯使然,当然元朝的愚民政策使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倒退,使数字为名的现象更加普遍了而已。至今我老家青海所在的部分山村,还有在小孩出生时,以在世祖父母的年龄为小名的习俗(比如我有两个堂兄弟分别就叫六十二、六十七,还有堂兄叫八十三,因为他出生时健在的曾祖母83岁了)。所以,朱元璋的祖先出身是草根是没问题的,并且很可能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没啥文化,绝对的根正苗红。成书于清代的《明史》中,评价朱元璋有这样一句话:“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朱重八后来起义有了地位,觉得“重八”名字太土,就自己改名为朱兴宗,最后才定名元璋字国瑞。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是纵向分成两半的圭,常用于朝聘、祭祀、丧葬、发兵表示吉祥的礼器(并非利器)。有的人解为“诛元璋”,意即诛除元朝统治的利器,此说恐怕纯熟附会,因为这么大身份的人,起个平常老百姓爱好的谐音方式的名字,是不是太low了?而朱元璋在最初是承认元朝合法性的,并非起义之处就是坚定的反元主义者、彻底的民族主义者,用谐音名字展示自己的正义也是愚蠢的,太低估他的智商了,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积攒了足够的力量,才开始发威展开北伐工作的。
“诛元璋”的说法是在《明朝那些事儿》大热之后广泛传布的,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充满了调侃,不要当真啦

有关朱元璋名字的几个小故事,且莫轻信《明朝那些事儿》

当然,朱元璋估计是觉得自己祖先的名字起得太土,太随意了,他坐了天下以后,果断地给他的后代在起名上狠狠下了一番功夫,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下决心改换门庭高大上。他为23个有后代的儿子分别赐了20个字派语,凡有后世子孙出生,即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为太祖所赐派语,后一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按照“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一代代下传,周而复始。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有空再详细聊聊。
有关朱元璋名字的几个小故事,且莫轻信《明朝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