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解说道德经之难,在于道德之玄义深广,全经一体,不可分割。但要以语言文字解说,又必须有次第。大道无言,以言显其象。

因此解说道德经,必须同时引用其他章节,互相融会,才能见到全貌。在此,班门弄斧,用以抛砖引玉,还望诸大德,不吝赐教。

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是解说道的体、相、用。一切文句,不离圣人如何修行,如何由体相用而返道,证入道的境界。

道之德相,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修身修心,有两种修法: 无为法、有为法。“有为法”是“取天下而为之、执天下而用之”,就是用心意识妄想、分别、执着,有所得心修行。以此方法,不能见道、得道。此段是教人无为而无不为,法天法道法自然,才能自在解脱。

天下者,吾人之身心世界。就形而下论,身心是器。就形而上论,天下神器是 “至道”。天下神器,是 指“神乎其神”的自然大道,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性。

它本是无为,万物自化其中。取者,修也。“为者败之”,以私欲为出发点,为个人的英雄思想而号令天下,最后还是要失败的。“执者失之”,越是私心自用,抓得越紧,抓得越牢,则失去得越快。

人若修身,必本于清静自然的无为之道。古之圣人,不得已而取之,不得已而为之者。

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无争,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

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随顺自然,因势利导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这节就是讲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律、法则。世间万法,皆在两个极点之间摆动,如钟摆一样。

这就是第二十二章所说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三章里说的“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极端不自然的东西岂可常久乎?也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太极阴阳长期处于动态博弈中,存在共生与互斥两方面,各具惯性推动,上升发展,偶有极致,终点则是追求平衡。如现实中的极端唯心、极端唯物,单极虽能灿烂一时,但终究不是天道。又如道和术,了道不知术,不能借术显道;了术不知道,无道秉承,终究难入道。

老子是说物有强有弱,有前有后,有得有失,这个是万物的各有各的个性,治者就要无为而治,不能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强为之,而极端、奢侈、过泰都是不自然的事情。凡先天炁生,听其随行,内应于呴( [xǔ]:慢慢呼气),外应于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强而嬴也。

行、随、呴、吹、强、羸、载、隳( [huī],毁坏),是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随时都在相对的变化。

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如何修无为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在此提出“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去掉三个极端的修道法门。妄动妄为,不循自然之道,谓之甚。「奢」是奢侈、浮华、虚荣,「泰」是幽闲安适。

德才兼备的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做法。这就是无为无不为,顺天应人为原则。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皆是顺遂物性的自然而已,将以无为而无不为。此即所谓 “至人用心如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

在日常生活、为人谋事的各个方面,要处于中道。凡事太过度、太极端了,就违背了自然的常态。要抛弃掉这些极端,才能恢复到自然清静的本来状态之中。所以圣人放下过于的心,放下奢求之心,放下希望安泰之心,使心保持清净无为、平等的状态。

“去甚”: 就是圣人处世,不过柔,不过刚。此即第五章所说的 “守中”。“去奢”: 不尚奢侈,不慕浮华,不贪求享受。去奢而从俭,俭朴敦厚。 “去泰”: 就是 “不争”。

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如何修炼,去甚,去奢,去泰

修炼此三个极端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亦不厌其烦的一再提示其修法。例如:

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俭者损也)。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去甚、去奢」就是「俭」,俭是俭约的智慧。「俭」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功能,简而不繁。「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争」,就是「去泰」。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形容道的德能,俭。“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见素者,乃是心目内观之见也。内观者妙用无穷,虚静光明,能见天地之原始,能知本来之面目。

抱朴者,返朴还淳也。少私寡欲者,如内而身心,外而事物,随缘循理,归于性命,克去己私,不生自有自利之意。 遇境忘境,不着恋慕沉溺之情,敛华就实。

道德经自然章第二十九,为体、为相、为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