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嘆懷才不遇的神作,誰人更掃黃金台?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上學的時候,《登幽州臺歌》並不是教科書必背詩詞,也不知從什麼地方看到,便過目不能忘懷。初讀是隻覺無盡的落寞與悲傷,彷彿置身於無邊荒野,看不進盡頭。但從未深入瞭解使詩人如此失落寂寞的原因。直到知道幽州臺又名薊北樓,“黃金臺”,想到李白的《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登幽州臺歌》嘆懷才不遇的神作,誰人更掃黃金臺?獨愴然而涕下

同題材的一首詩,典故的使用可謂“車輪大戰”,比較好理解。譯文:

太平盛世,世路寬廣,卻沒有我的出山之路。

不想像長安城的遊俠兒一樣,過著搞鬥雞走狗的生活。

像馮諼那樣天天唱“長劍啊,長劍啊”,逢迎權貴卑躬屈節也不是我願意的。

當年淮陰人譏笑韓信怯懦無能,甘受胯下之辱。漢朝公卿嫉妒賈誼的才能卓越。

誰還能看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殫精竭慮,報效君主。

然而現在燕昭王墓上三丈草,求賢的黃金臺早已荒蕪。

世道艱難,還是回去吧!

《登幽州臺歌》嘆懷才不遇的神作,誰人更掃黃金臺?獨愴然而涕下

“黃金臺”等於“幽州臺”,亦稱招賢臺。戰國時期燕昭王築,用以招賢納士,先後吸引名將樂毅、劇辛先後投奔燕國,從而強盛燕國國力。燕昭王也是“千金買骨”的主人翁。那麼就很好理解了,《登幽州臺歌》和《行路難·其二》是同一題材: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無以施展抱負。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此處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站在“黃金臺”前,空羨慕樂毅、郭隗等受到君主重視,得意施展抱負的人才。感自己不被武后重用,跟隨武攸宜出征,充當參謀,提出的好建議卻不得采納。登臺遠眺時,只覺茫茫宇宙,天地寬廣,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而淚下。古代懷才不遇的士人很多,這首詩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登幽州臺歌》嘆懷才不遇的神作,誰人更掃黃金臺?獨愴然而涕下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亂世出英雄,盛世多屈才。亂世得江山難,主君們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求得零經驗的軍師。太平盛世之際,天下易守,於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委屈人才也無所謂。歷史已是歷史,但現在我們似乎也上演著這種歷史,有多少人在抱怨得不到領導重視,沒有機會出頭,有多少人在固有的企業文化裡消磨了激情。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韓愈《馬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