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一个人老糊涂的时候,会把生活的枝枝叉叉都剪除,只留下最深沉的感情,日本电影《记我的母亲》讲述一个被掩藏和歪曲了的母子情感。

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看评分那么高,很好奇那个子驮母的场景什么来由,想不出这种惯常的场景会有何深意?看过影片才知道,原来那是母子化解怨恨的一刻。

电影根据日本文学泰斗井上靖的半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

大手笔总是会让你见微知著,《记我的母亲》,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像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却也会不时令你内心触动。

岁月弥久,亲情日重,人生的下半场,就是一个不断回望的过程,亲情与旧情一件件摆上案头,被一一梳理,定睛端详。

影片中,伊上洪作是一个成功的作家,然而,内心刺激他创作的,只是幼年内心的伤痛。五岁的的时候,母亲八重带着两个妹妹去看远在台湾的父亲,却把他这个幼子留在日本,内心怨恨,成了他难以治愈的伤痛——尽管在两个姐姐的心目中,他是身在福中。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内心的祈求与失落,成了创作的动能。

日常中,母子的交流很漠然,但在一些细节,却能看到用心,在儿子冷冷地打招呼要回东京的时候,母亲在用力地刷洗一颗芥菜,然后追上已在离开的儿子,不由分说塞到他的包里。

事实上,他理解的孤苦童年只是对一场母子深爱的曲解。

真相是从母亲糊涂之后渐渐显现。

因为母亲进入虚实难辨,记忆模糊的状态,伊上洪作才得以发现母亲真实的内心。

在一个恍惚的暮年,老母八重开始了心灵寻子的漫漫长征。

在嘈杂琐碎的尘世,日本人时时怀揣最幽深的情感。现实表现仿佛是一面曲镜,常常把真实的内心扭曲呈现,比如,伊上洪作因为对幼年遭到母亲遗弃,终生放不下怅恨,尽管内心一直渴求母爱,在家人面前,提起母亲却连笑容都没;而八重的平日,对儿子也不冷不热,若即若离,仿佛真有无法逾越的感情鸿沟。

真相与真情是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当老太太絮絮叨叨地把一直珍藏的儿子手稿拿出来,并一字不差地顺口背诵出来,伊上洪作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一直挂在嘴边旁人不解的“海峡”,正是那道在儿子心底难以逾越的、分隔母子那片海,母亲那意象的来源,正是伊上洪作自己亲手描绘。

通过妻子之口,伊上洪作才知,当年母亲并非是遗弃他,只是不忍心让幼子跟自己一起漂洋过海,要给家族留个苗子,才把儿子交给长辈抚养,然后,怕海怕水的她毅然赴汤蹈海。

渐渐地,在母亲一天天昏聩错乱中,伊上洪作慢慢领悟到她那一直掩藏着的深爱。

戏眼在末尾,当伊上洪作得知糊涂的母亲去海边寻找自己,他应景地赶到海边,背起老母,尝试着淌水过海,这时,昏聩的老母趴在儿子背上,一切记忆和思维忽然恢复。

电影里那些静静的述说,让人动容——

“我也知道缝奶奶的地位,所以总是走回屋,跟她一起吃”。

”那个曾经在这里写小说的小伙子,他死了,死了三天了。“

”当我还活着时,我有什么办法?如何找到我儿子?“

”你在伊豆抛弃了他,你考虑过他的感受吗?“

“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我刚看到自己背着奶奶去了山里,磕磕绊绊,我知道要把她留着那里,却找不到一个好地方,她开始变得很生气,她知道我不擅长寻找,可是当你要埋葬自己的母亲,如果你已经尽力为她,找一个最后的栖身之所,那就不能责怪你。“

最后这段台词,并非矫情,它源自一个日本古时习俗:父母60岁以后,由儿子背到深山,令其自生自灭,这个残酷习俗被拍成一部伤感的电影《楢山节考》,据说,古时候,朝鲜,印度也有弃老的习俗。如今,弃老的野蛮行径已被废止,但是,它还是会成为母子间一个说事的话头,一个母子离散的象征。

影片中,作家那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令人印象深刻,日本女人的娴雅幽美,影片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个一直陪在父亲身边,默默承受责骂与误解的琴子,她被父亲误解最深,却最早洞穿了父亲的内心世界。

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过了母亲节,该看看《记我的母亲》

井上家的情感都被掩埋着,母亲对儿子的爱被掩埋着,以至于被儿子理解成遗弃;儿子对母爱的热望也被掩埋着,平素只现以冷漠甚至怨怼,以至于需要母亲去从儿子的文字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连小女儿对父亲的爱(她一直在意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位置,关注父亲在书里怎么提到自己)也是掩藏着,以至于让父亲误会她冷漠自我,直到女儿长大,他才渐渐懂得了女儿的心。

不过,这种潜藏正好适合你抽丝剥茧,从容欣赏。

人有足够静气,就能发现每个生命阶段的美好,它们或艳丽,或恬淡,或激越,或深沉,每一细节,都有极致动人处。

《记我的母亲》,值得你静心端详两小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