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猪肠”缝补人肠,这个广州医生做到了!

用“猪肠”缝补人肠,这个广州医生做到了!

肿瘤患者的艰辛:

手术后粪便竟从阴道出

这个结果让吴姨感觉到晴天霹雳,2008年初,她选择了做回肠造口术,相当于在腹腔处挂了一个“粪袋”,将粪便“引流”,顺利解决了粪便从阴道排出的问题。然而,在接下来九年时间,为了治愈吻合口瘘、直肠阴道瘘,她反复求医,多次上手术台,均以失败告终。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的痛苦来临。由于腹腔处的造口逐渐脱垂,造口袋不能用了,吴姨需要用保鲜袋装粪便,每次排便后还要用手将脱垂的肠管推回腹腔内,感染、出血等情况时常发生。“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没尊严了。”有多次,吴姨产生了轻生自杀的念头。

创新:

广州医生成功关闭瘘口

“猪肠”缝好直肠

要打破无法如正常人一样排便的僵局,吴姨需要在手术帮助下关瘘,也需要让其有缺损的直肠重建畅通的通道,这样人体粪便才能顺利按原有轨道排出,而不是绕道而行。

“坦白说,她的病情很复杂,手术难度非常大,对于医生是挑战。”任东林教授表示。在一次次否决手术方案后,任东林团队决定,为了有效填补位于通向阴道的直肠“漏洞”,他们需要全方位的手术方案。医生团队排除了传统的经腹部、经肛门、经阴道、经会阴部进入开始手术的方式,而是选择“冷门”的经骶尾正中矢状入路的方式切入手术,这个位置位于人体屁眼上方,好处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排便功能,充分暴露直肠、阴道、尿道,为手术显露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但是该入路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直肠皮肤瘘等,对医生要求高。

切开进入人体内后,任东林团队得以全面观察患者的直肠内部情况:只见直肠通往阴道的瘘口长达2.5厘米,直肠下壁缺损长达5厘米,而且部分肠道非常狭窄,一些肠组织一摸就粘贴在一起,无法分离。

“如果缺损的直肠无法贯通,那么患者要面临永久造口的命运,靠腹腔造口排便。”看着这么复杂的病情,医生团队临危不惧,对瘘口进行处理,针对长达5厘米的直肠“漏洞”,他们拿出早准备好的生物补片,为缺损的5厘米直肠段搭建“通道”,“这好比衣服破了要用布料缝补,这块生物补片就是重要的布料”。

揭秘:

这块“布料”竟然是来自猪小肠

什么样的“布料”适合补人肠呢?在手术前,任东林团队曾考虑过多个方案,一个是化学合成材料,但是需要排除排异反应;另一个是将脱垂的小肠壁切一些用作直肠的“布料”修复,但是这是备选方案,因为需要做血管吻合,而且患者病情复杂,近十年多次手术反复失败。

最终,任东林团队突破常规,选择了用生物补片作为“布料”。据介绍,生物补片不单是一块填补的“布料”般简单,它如一座“桥梁”支架,连接起瘘口四周的肠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生物材料的诱导下,肠壁可沿着这个支架逐渐生长蔓延,人体自身修复功能能够在原来的位置逐渐生长出新的组织,最终替换生物材料,长成完全闭合的肠壁。而这块“猪肠”生物补片也不是直接截取猪小肠这么简单,而是以其为原料,夺去其活物细胞活性,保留下支架性的框架。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