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獲審議通過,100萬億大洗牌來了!

重磅新聞!3月28日,備受期待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

3月28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三大金融監管文件。上述監管文件分別針對此前存在的金融司法審判、資管行業以及民營金控等監管短板。在分析人士看來,在新的金融監管機制下,補齊金融監管短板的步伐提速。

設立上海金融法院

對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會議強調,目的是完善金融審判體系,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要圍繞金融工作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務,發揮人民法院的職能作用,對金融案件實行集中管轄,推進金融審判體制機制改革,提高金融審判專業化水平,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金融審判體系。

規範非金融企業投資行為

近年來,在產融結合的大環境下,非金融企業全面投資金融機構的問題凸顯。對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會議同時強調,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要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監管短板,明確企業投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強化股東資質、股權結構、投資資金、公司治理和關聯交易監管,加強實業與金融業的風險隔離,防範風險跨機構跨業態傳遞。

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將重點監管民營金控。雖然具體的意見全文還未流出,但實際上監管層已多次對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做出表態。

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去年11月撰文指出,在推進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規制和監管,嚴格限制和規範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

新任央行行長易綱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儘快補齊監管短板,進一步明確監管姓“監”,優化監管力量,嚴格執行監管法規,要抓緊出臺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的指導意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審慎監管的基本制度。

落地資管新規

本次會議通過了備受業界矚目的指導意見,即《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

會議指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要立足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堅持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按照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產管理業務規範發展。

監管人士及機構人士表示,新規擬補充說明,部分非標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的限制條件;新規還擬加強對資管產品的審計要求,或進一步明確審計週期。

另外,對於存量部分如何處置、過渡期多長也有待明確。有消息稱,過渡期可能是發佈之日開始算,有可能比徵求意見稿的過渡期時間延長半年至2019年底,以使市場平穩過渡。備受爭議的局面也側面體現出資管新規的威力,這些都得到監管的重視。

資管新規獲審議通過,100萬億大洗牌來了!

事實上,從去年11月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後,一個輻射百萬億資管行業的、最嚴格的監管新局面就已逐漸呈現,非標“拆彈”、打破剛兌、淨值管理等細則也受到熱議。

但新規同時伴隨著爭議。業內人士指出,過去幾年內,資管市場規模瘋漲,市場對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意見主要涉及新老劃斷的問題,即原有的已經銷售但未到期的資管協議是一種處理辦法,新推出的資管產品則按照新的管理辦法執行。

從近日多家銀行在業績發佈會上的表態來看,多已做好應對準備。例如以3萬億元規模理財位居同業第一的工行,該行行長谷澍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後不會受到大沖擊,將打造淨值型產品體系,不斷做好非標轉標研究,同時在風控方面不斷簡化產品體系,減少嵌套,使得產品穿透性更好。

在金融業資深觀察人士袁吉偉看來,資管新規實施後,資管行業規模增速將會有較顯著的放緩趨勢,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促進資管業務向著更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他同時表示,資管新規並不是資管行業嚴監管的結束,而是進一步升級。在逐步統一監管要求下,資管業務稟賦程度將逐步下降,各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競爭更加激烈,金融機構需要真正注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轉型發展更為迫切,經營發展差異化程度逐步提升,市場競爭結構趨向集中化,部分弱勢中小機構可能越來越邊緣化。

資管新規獲審議通過,100萬億大洗牌來了!

對銀行理財有什麼影響?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30萬億的水平,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平。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否定了預期收益型產品,而要求均做成淨值型產品,淨值計量符合公允價值標準,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過輪流接盤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資金保收益。

銀行理財的淨值化和去剛兌,會喪失部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其作為存款替代的投資者,客戶接受程度不高,可能會導致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接受度下降,銷售規模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