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個中華傳統典故,你還記得麼?

這10箇中華傳統典故,你還記得麼?

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這10箇中華傳統典故,你還記得麼?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這10箇中華傳統典故,你還記得麼?

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這10箇中華傳統典故,你還記得麼?

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遊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