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爲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

清朝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

八旗

在現存的清宮檔案之中,自稱“奴才”的記載是有的,比如在高其位給雍正皇帝所上的請安奏摺裡,高其位就自稱為“提督江南總兵官奴才高其位”。而“奴才”一稱是否具有貶義呢?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是清代非常典型的一種制度。八旗之主由皇室擔任,旗中各有屬人,旗主與屬人之間存在著人身依附關係,故而屬人多稱旗主為“主子”而自稱為“奴才”,這是清代典型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一種特殊情況。而隨著皇權制度的不斷加強,八旗各自的屬人不僅僅要效忠於旗主,更是要向皇帝效忠,旗人大臣在奏摺中自稱“奴才”的情況開始普遍。到雍正時期,雍正帝不喜這種稱謂,規定大臣上奏之時,奴才與臣都是自稱之詞,不必非要採用兩種形式書寫,規定要俱稱為“臣”,在上文說說的高其位的奏摺中,雍正皇帝就批示曰“向後寫臣字得體”。

清朝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

雍正皇帝

到乾隆帝時期,乾隆皇帝對於雍正皇帝“一刀切”的做法有所變更,規定滿洲大臣“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目的是“以存滿洲舊體”,嗣後又補充規定,要求漢族文官不論公私俱稱臣,滿漢武官不論公私俱稱“奴才”的制度。並對旗人大臣規定甚嚴,一旦稱呼出錯,動輒申斥,重則革職。這一情況一直到宣統二年才發生變化,即廢除“奴才”一稱而俱以臣署。

清朝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

松筠

如上文所述,官員自稱“奴才”的情況與八旗制度有很深的關係,其背後就是旗主和屬人的人身依附關係所導致的,雖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本質上仍沒有變化。這種依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類似於“貴賤之分”。這種情況在清人的記述裡十分常見,有時雖然官職有所差別,旗主的官職低而屬人的官職高,但在很多場合裡官職高的屬人在地位上卻低於官職低的旗主,如《清稗類鈔》中就曾記載,貴為軍機大臣的松筠在旗主家有喪事時也要請假去為旗主家裡的喪事服務,這也是八旗制度下所出現的有趣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