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現代生活中,蘇州的大街小巷裡我們還能聽到一些老蘇州哼唱一小段。作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看似光鮮亮麗的崑曲,事實上也經歷了

由盛轉衰的過程,雖然現在各地崑曲團培養了各自的名家,但是與以往那種家家哼唱的盛況,似乎就不算什麼了。看見君帶你看看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南戲四大聲腔

崑曲,明清時期成為崑山腔,是崑山地區民間曲調與宋元南曲演唱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戲曲聲腔,它與海鹽腔、餘姚腔、戈陽腔並稱為南戲四大聲腔。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狂熱程度難以匹敵

自明代中後期,蘇州成為了全國的崑曲中心,所謂的“四方歌曲、必宗吳門”也就由此而來。但是在明清交替之際,由於政局動盪和一些社會問題,崑曲的發展由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變得一度岑寂,原本眾多的崑曲班大大減少。不過隨著社會的安穩和經濟的繁榮,崑曲又出現了繁盛的態勢。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除了蘇州本地,蘇州以外的地區影響也很深遠。全國各地崑曲清唱和場上演出都以蘇州為模板,清代宮廷的昆伶基本都是蘇州人。“梨園子弟”與“狀元”成為了蘇州的兩大特產。

各種社會活動多以崑曲伴奏

清代蘇州的崑曲活動非常活躍,人們在宗教、喜慶、社交、冶遊等重大社會活動中多以崑曲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崑曲當做日常生活的必修課。除了正規的戲曲舞臺,那時候崑曲也流行起了清唱。以官吏、文士、商人為主體的核心人群,再到市井鄉曲細民都能拍板高唱一兩折。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誕生了陣容最強大的作家流派

劇本是崑曲發展過程中鞏固和完善的一大因素。明清時期,作品總量巨大,大約有三千部。而這些作品的作家在清代時,集中於蘇州,並且誕生了中國戲曲歷史上陣容最強大的作家流派。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新葉崑曲傳承人葉昭標的劇本

這時候的作品種類非常多樣,有百姓生活、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物等題材。他們的詞文雅緻、經典,隨處可見古典詩詞、優美的賓白,如果站在純文學的角度上,這些辭藻是其他劇種所無法相比較的。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崑曲《紅樓夢》

摺子戲時代

形成了獨特的蘇州風範

在場上表演,樂器伴奏可以說是十分全面了,而這些崑曲藝術者們的身段也有很大的要求,一舉手一投足一回眸之間,都要嚴謹細緻。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崑曲《遊園》

在舞蹈方面,崑曲則吸收了歷代傳承下來的舞蹈、雜技、百戲、武打、特技等形式,配上當時的絲綢面料,那些精緻的蘇州繡工藝,不僅僅是讓崑曲服飾變得典雅、精美,更是讓崑曲整體變得高貴動人。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不過,在崑曲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很特殊的時代,那就是摺子戲時代(它是針對本戲而言的,它是本戲裡的一折,或是一出)。這些崑曲藝術者們精心選取的摺子戲,細細揣摩,把它們達到了趨於完美的境界。唱唸做的形式也越來越嚴謹,在穿戴上也形成了一種標準的“蘇州風範”。這也成為了後世崑曲表演的藍本。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四大原因助推了崑曲的發展

為何崑曲能在民間如此流行?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蘇州本就是富庶之地,那些有錢空閒時間又多的群體相對龐大,這種崑曲的消費能力就比較強;

第二:現在的蘇州生活,我們甚至在公交車內都能聽到聽小曲的老蘇州,那個時候的蘇州這種享樂之風更是流行。而崑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能滿足人們多方面的享樂需求;

第三:崑曲的藝術風格迎合了江南人的審美風格,深受蘇州的喜愛;

第四:清朝倡導、保護崑曲,除了崑山腔、戈陽腔,其他的都不準再演唱。並把崑曲作為官腔,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清代初年 崑曲開始衰落

清代初年,崑曲已經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脫離人民,脫離現實,嚴重的形式主義,很多的優點也逐漸轉為了缺點。原本美麗的詞彙到了乾嘉之世,曲詞晦澀,大多數人不能理解,許多曲調也越來越不為人理解。到了19世紀60年代,崑曲已經不敵興起的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等這些“花部亂彈”。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秦腔

光緒年間 崑曲開始沒落

光緒年間,崑曲開始沒落。在蘇州,尚存戲園三家,演劇之風比乾、嘉間相差甚遠,四大“坐城班”,即“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為了營業不得不跑向江湖、外出謀生。“大章”與“大雅”先期解散,部分演員歸入“鴻福”或“全福”,其餘或轉入京班、或當“拍先”度日。作為崑曲支派的寧昆、永昆與湘昆也先後沒落了。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崑曲《牡丹亭》

近代開始復興 但再無以往盛世

1921年,蘇州的貝晉眉、張紫東、徐凌雲,在上海資本家穆藕初的資助下,在蘇州創辦了崑劇傳習所,入所學生出科後以“傳”字排名,較著名的有顧傳介(王介)、朱傳茗、周傳瑛、張傳芳等。抗戰發生後,“傳字班”被迫解體,仙霓社最後十二位藝人各奔東西,或做“拍先”度日,或轉向其它劇種班社,或貧困潦倒。傳字輩藝人在崑劇沒落時期為崑曲藝術的傳承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到了五十年代,隨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政策,一些崑曲班又相繼成立,各地的崑劇院也相繼成立,各崑曲團培養出的一批名人等等,讓崑曲開始走上了重新復興的道路。不過,也再無以往的盛世了。

崑曲的“興盛”與“衰落”?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