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众所周知,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

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同时也是著名景点,

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创收数亿元。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人们通常认为,兵马俑的任务是在秦始皇死后保护他。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兵马俑存世背后的功臣。

番茄菌也是在爬墙时,

偶然看到这么个新闻才发现

这个向世人揭示这一重大发现的文物专家

——赵康民于5月16日去世了。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Zhao Kangmin, restorer of China’s ancient terra cotta warriors, dies

--New York Times

兵马俑的修复人赵康民去世—《纽约时报》

而在国内并没有看到相关的新闻,或者说至少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涟漪。

其实兵马俑距离被发现,只是不到50年前的事。

时间倒回到1974年,当时,西安临潼县的几个农民在挖井时在红土中挖到一块硬邦邦的东西。(其实是兵马俑的头部,然后就挖出了全身,看着就像寺庙里的神像一样

云里雾里的村民由于不识货,对待国宝的处理方式甚至有些滑稽,有人把秦砖当成家里盖房用的预备砖,有人给陶俑头戴上个草帽支在田地里吓唬麻雀,有人把铜箭头直接当成破烂卖了个几毛钱。

后来风声传到了赵康民所在的临潼文化馆,说村民可能挖到了文物。

于是,他迅速赶到现场,将那些碎片收集了起来,并嘱咐村民们不要糟蹋这些国宝,不但因为这是宝藏,更因为这是犯罪。

回到当地简陋的博物馆里,他开始用碎片修复头部、躯干、手臂和腿,包括指甲大小的碎片。

在花了几天时间后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两具高1米78的陶俑,秦代武士俑,真人大小,穿着盔甲,拳头半握。

看着这一切,赵康民简直开心到飞起,毕竟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能使价值连城的兵马俑重见天日,那是多大的荣耀啊。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我的发现拉开了发掘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的序幕。”

赵康民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不过,当时赵康民并没有把这一发现上报。理由是担心向中央政府报告可能会让他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四旧”运动的焦点:“四旧”包括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和旧习惯。那场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各种文物古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有过前车之鉴,他打算等到时机合适再作上报。期间,却因为一个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打乱了他的计划。记者蔺安稳见到赵康民和他修复的秦俑之后,回去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惊动了中央。

于是,一支几十人的考古队顺理成章地进驻了西杨村,然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只不过当时没人预料到会是这样的旷世大作。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1979年,考古专家修复兵马俑

秦始皇不但组建了一支建制完备的陶俑军队,还有各种文官乐官,珍禽异兽。最令今人叹服的是,每一个陶俑都有自己独特的样貌和面部表情,被匠人们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处遗产之一。

兵马俑博物馆渐渐火了,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有些还被租借到世界各地展览,包括今年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Franklin Institute)举办的展览。

馆里的俑坑还成为了外国元首访华最喜欢打卡的一站。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英国女王参观兵马俑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1998年,克林顿参观兵马俑,接见第一铲铲到兵马俑的农民杨志发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兵马俑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法国总统马克龙造访

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看到修复的武士俑,对赵康民说:“你给国家立了大功。”

1990年,赵康民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些荣耀足够他回味一辈子。不过更让赵康民满足的是,他有机会坐在他修复的那几具武士俑旁,向好奇的游客耐心地解释他们的来历。

这个老人走了,他是兵马俑发现者……

虽然赵康民不是见到兵马俑的第一人,对这座后来成为国宝的陵墓进行部分发掘,也不是他的决定,但是鉴定它的第一人。可以说,没有赵康民的慧眼识文物,这座国宝陵墓的出土时间不知道会往后延长多久。

因此即便几十年后,赵康民依然骄傲地带着这样的头衔:“赵康民,率先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兵马俑的人。”

在此,向中国所有如同赵康民一样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文物工作者致敬,他们的生活不像小说里写的惊心动魄,有的更多是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作业,很多文物的复原流传于世多亏了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及慧眼巧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