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清八义

古之谓义者,宜也。其要义是追求为人为事所应有的公正、合理、致善的境界。即所谓“善行当仁不让,义举捷足先行”。清时丰镇虽处塞外,其间却多有履仁蹈义,义举善行之事,更不乏倜傥磊落,卓荦人环之人。现以《丰镇县志书》为据,将其中佼佼者辑为“丰镇清八义”,供今天的我们重温鉴仿,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恤贫周急韩广成

韩广成,奉亲克尽孝养,性勤俭,尚义资。稍裕,辄喜缓急人心。有宁属巡检某殁,其妻其子贫不能归,哀鸣嗷嗷,几至流离琐尾。韩力任其事,仗义捐金,送归梓里,俾免黄鸟失所。其他义行,周急恤贫,排难解纷,不一而足。殁后,远近妇孺闻之无不感叹流涕。及葬,送者千余。

简评:广成于己克勤克俭,对人则仗义疏财乐施慈善之举,凡遇他人缓急之事,便倾其所力而助之。综其一生,救流离琐尾,免黄鸟失所,周急恤贫,仗义捐金,为乡邻排难解纷等等义举无数,令时人感叹流涕。“及葬,送者千余”,以至广成荣登丰史,以传后世。正如隋杨俊所言“人生求名史书足矣,何以碑为!”。

二、伉爽好义刘光裕

刘光裕,字象贤,性伉爽,慷慨好义。某年由丰之平遥,至岱岳镇晓行,拾被套一,检之,内有白金七十余两,钱票四百余银,会票七百两。刘急返店,贴报招认,冒认者踵相接,刘皆不给。俟夜半,闻叩门声,启之,其人跄踉而入,汗如雨下,自言省城会兑局某人,从大同索债归,早行车上续残梦,遂遗,若不得原物,命合休矣。言已而泣,声泪俱下。刘见其情切,询所失物,言之锱铢不爽,遂如其言悉付之,其人拜谢而去。

简评:见遗金于旷途,好一块良心的试金石!光裕偶遇重金之得,足可一朝暴富,安享荣华富贵。但若以为得计,则陷己于大不义。况且,如此重金之失,不仅失者将命合休矣,恐其合家老小也难逃倾家灭顶之灾。而光裕千金不抵胸中伉爽,外财不撼做人大义的高风亮节,正合孟夫子所言“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也”,其高义让人可敬可佩。

三、完璧归赵赵万成

赵万成,儒商。贸易归途,次拾一小袱,约重七八十两,检之白金也。赵久待无人携,赵贴报。旋有失者崔旺踵门拜求,赵询问不爽,原封璧赵。旺欲分数金为谢,赵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崔拜谢,德之赠匾,以旌其闾。

简评: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时我丰即蔚以成风。儒商赵万成拾重金,轻财重义,完璧归赵,乃良善民风使然,中华传统美德使然,实为我丰古来拾金不昧之楷模,至今仍有普遍的推广教育意义。

四、焚券不计李广仁

李广仁,事父母以孝闻,家素封而行义不息,族党贫之赖以举火者甚多。道光十二年岁饥,居民乏食,李出粟数百石,按口给食,粟尽而继之以麵,全活甚众。十六年岁饥,亦如之,凡有缓急事皆曲成之,而焚券不计偿,人皆服其高义。

简评:丰人孝子李广仁服田力穑,勤劳致富,但为富不忘义行。凡乡邻举火不接,他都能给予慷慨救济。尤其在旱潦灾难面前,几番尽舍粟米数百石以赈灾民,再施麦面以救乡邻,并焚所有借据于一炬,实属高义可敬。此等“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的大善大义之举,自当舍得相报,后福广积。

注:素封,“不仕之人自有田园收养之给”(张守节《正义》语),而非官封厚禄。

五、好善乐施周奉先

周奉先,太学生,性仁慈,喜施予。光绪二年岁荒,乡邻乏食,周罄所有赈济,按口给食,费青蚨一千数百余缗。同知定详,请宫保曾,尝给“好善乐施”匾,以示奖励。

简评:我丰光绪太学生(就学国子监的学子)周奉先,再怎么说无非一个穷书生,但在家乡父老罕遇大旱饥荒之际,罄其所有,出资百数十万文(一缗一千文)筹粮赈民,好一番犬子报孝家乡父老养育之恩的义举善行。而由时任同知“请宫保曾”,获得国家级的“好善乐施”匾赠,实为我丰义善民风所致,遂志于书,以传学子履仁蹈义之高行。

注:青蚨,虫名。传说青蚨生子,母与子分离后必会仍聚回一处,人用青蚨母子血各涂于钱上,涂母血的钱或涂子血的钱用出后必会飞回,所以有“青蚨还钱”之说,因以“青蚨”称钱。请宫保曾,请,呈报。宫保曾指加封太子少保衔的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

六、赈穷饰饿张玉、张善政

张玉,六品军功,家素封,性不吝所有。光绪三年春,与隆盛庄村民张善政共捐银六百两,以赈穷饰饿,存活甚众。同知定详,请宫保曾,均奖以“好善乐施”匾。

简评:

古人云“一当富贵时,为善,善无量”。张玉功居六品之赏,张善政富甲远近一方,不可谓不富不贵。但该二人恪守“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汉刘向语)之古训,善捐于慷慨,赈穷饰饿,存活甚众,实为清时丰镇为富为仁者之楷模。而二张同获巡抚曾国荃亲核“好善乐施”匾赠,义举近播远扬,高德世人赞扬。

注:六品军功是清时八旗营总以下叙军功者得以授予,牌分五等。功牌有纸质的,类似执照;也有银质的,类似徽章。晚清时,功牌也会因捐输钱粮、办事实心等原因而象征性地颁发给汉人。因《丰志》无此详尽记载,张玉六品军功多半属于后者。

七、仗义疏财许元科

许元科,家素封,乡邻贫穷者无不周给,所出赀财并不登券。光绪三年岁歉,民饿,除罄尽家藏外,复买粟米数百石,按口给食,邻里赖以举火者指不胜出,因之全活,甚夥人皆服其高义。及殁之日,闻者无不堕泪。

简评:许元科赈灾,尽其家藏所有后,复买粟米数百石,并赀财不登券,使得罕见大灾乡邻未饿死一人。又一“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的慈善楷模。而元科之高德,播扬的是义举,福报的是人心,与赀财之轻重何以相提并论。特此借录古人说赈语,以醒飨今人:“建寺烧香,自谓功德。殊不知,寺不建佛未必露处,香不烧佛未必饥饿。若移此以济人,佛必大悦,福报当百倍矣”。

八、德高义广王清文

王清文仗义疏财,尤好读书,里有婚丧,竭力资助。耕暇,即率乡邻贫寒子弟聚于一处,教读书识字孝悌忠信之理,尽心开导,至次年东作方休,三十余年终无倦色,卒年七十八,乡邻为之堕泪。其子泽民亦慷慨好施,遇有缓急,倾囊资助。邻有郝姓者贫无立锥,亲殁,将谋鬻子以营葬地,泽民闻而怜之,舍地八亩与郝葬亲,令其父子生得团圆,死无暴露,乡邻钦之,谓其有乃父风。

简评:清文一生施仁布德,仗义疏财,其子承传父志,矢志躬行,颇具纯仁“麦舟济故人”的范仲淹之家风。而清文非官非士,却于黉宫义学所不达的偏野村乡,独行义举,独辟跷径,以“补成均之不逮”,收纳贫寒子弟聚于一处,讲学明伦,尽心开导,至次年东作(春耕)方休,如此教化乡里三十有年,正所谓立德立行的诗书君子,故书于志乘,以表厥宅里,彰其义行。

注:纯仁,范仲淹次子,范父睢阳任官时,委其苏州运麦,途遇故人石曼卿运亲柩归藉,无赀无力,遂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以作赀用,后甚得其父赞许,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被其子范纯仁所继承。

古人有云:“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其中的“美言”、“美行”,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举不胜举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扶贫济困等等义举善行同出一源,一脉相承,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可道,非常道”,让我们“勿以小善而不为”,以“若水”般的“上善”之举,去共同构建我们心中那个尽善尽美,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本文依据《丰镇县志书》所载史料纂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