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行动 德化农民坐“姜山”

近年来,德化县大铭乡、春美乡、美湖乡、赤水镇等乡镇的农户科学种姜,坐拥“姜山”,同时,政府适时科学指导,引进生姜深加工企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路。据了解,2017年,德化全县共种植本地黄姜超1万亩,亩产可达2000多公斤,以今年的均价9元/公斤计算,产值超2亿元。

乡村振兴行动 德化农民坐“姜山”

生姜种植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连江水 摄)

种生姜 种出美好生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趁着好时节,大铭乡上徐村生姜种植大户苏义炬忙着将母姜下地。“2014年,我用卖生姜的钱娶了儿媳妇,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谈起种姜对生活的改变,老苏一脸笑容。

十年生姜种植,让老苏摸索出了一些门路。他说:“每年生姜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为3到5年,我每年坚持种下母姜2500斤,几年的均价也还是不错的,比纯粹种水稻强很多。”

苏义炬现有5个“土硐”(德化方言,垂直从山体挖进,储藏甘薯、生姜等农作物的洞穴),储藏有8500公斤的生姜。因为放在“土硐”里可以长时间存储,抵御价格波动,在德化人眼中,“土硐”里藏的黄姜堪比“黄金”。上徐村除了年纪太大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生姜。

目前,生姜种植还成了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大铭乡大铭村的省定贫困户林富顺就是因为种植生姜,终于在去年脱掉贫困户帽子。今年,他铆足了劲,准备“干一票大的”。笔者见到,大铭村村头有一片近5亩的荒地被重新开垦成一片整齐的地块,一包包编织袋撂在地头,甚是壮观。这是林富顺今年请人用挖掘机新开垦出来的,编织袋里装的是农家畜粪,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据了解,德化种植本地黄姜的历史悠久,本地生姜以其独特的芳香辛辣的口感,成为餐桌上广受欢迎的佐料,声名在外。“德化县的生姜产销省内各地,甚至江浙一带。” 春美乡尤床村民苏两承常年在德化各地收购生姜,由于生姜品质高、口碑好,这两年,他发现不少外地的生姜外包装上也印着“德化生姜”的标识。

现在,德化生姜种植已形成一个产业,全县18个乡镇,除南埕、水口2个乡镇因气候土壤等因素无法规模种植,生姜种植已成为各乡镇留守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乡村振兴行动 德化农民坐“姜山”

生姜深加工产品 (连江水 摄)

深加工 “姜山”前途光明

台湾同胞詹玉玲长年在大陆多个地区从事美容、理疗等产业,生姜、甘薯、南瓜、马铃薯等农产品是她的产业所需的原料。“德化农产品种植与台湾比较相似,特别是生姜的质量很好,还有就是这里的人特别温和,气候又与台湾相近。”为此,她将润盈农副产品研究院落地德化,这标志着她已经把产业重心从广东惠州转移到德化县。

来自权威检测部门的报告显示,德化本地黄姜的姜黄素达到0.68mg/100g,远远高于其他产地。“姜黄素是衡量生姜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德化县农科所技术员张发栋告诉笔者,生姜通常是小商贩上门收购,分销到省内外,主要作为餐桌上的佐料使用。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因销售渠道单一,德化生姜的品牌宣传和深加工还没能做起来。

“如何不让农户靠天吃饭?如何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德化有原料,我们有技术,为何不能‘联姻’一下?”看到德化生姜深加工的产业空白,詹玉玲打算用台湾带过来的技术,从生姜中提炼萃取姜精油、姜黄素,将其制成姜皂、姜茶、姜糖、糕点等高附加值产品。目前,润盈农副产品研究院的生姜加工厂开工在即,机器已经到位,厂址选定在原大铭中学闲置校舍,前期投资3000万元。“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我感觉到前途一片光明。” 詹玉玲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