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文| 晏飛

【概述】

存貨以採購成本入賬,但隨著時間推移,在以商品形式銷售結轉成營業成本之前,存貨的賬面價值可能因市場價格變動、意外損毀、過期變質或自然損耗等原因發生價格下跌甚至滅失等情況。

企業應定期開展存貨盤點,若發生上述情況,且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低於賬面價值時,則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存貨減值的金額直接計入利潤表的“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由此影響當期利潤,因此存貨減值成為了一個潛在的地雷。

根據會計準則,在對存貨做減值測試時,預計存貨可收回金額小於賬面價值時,就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由此計提多少就有了操作空間。另外,存貨跌價準備在一定條件下允許轉回,轉回的金額會增加當期利潤,但是這個條件的判斷也沒有標準,因此存貨跌價準備轉回金額的多少也有了操作空間。

企業為了當期利潤數據好看,可以計提較少的存貨跌價準備,又或者為了來年的利潤好看,當期大幅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然後第二年再轉回的方式調節來年利潤。因此,存貨減值就成了企業調節利潤的方式之一,也是一個雷區。

【案例】

案例1:*ST船舶(股票代碼600150)

*ST船舶原名中國船舶,在2007年的牛市風光一時,股價曾到達300元以上,創下了當時中國最高股價。但因行業整體衰落及自身經營不佳等因素,近10年來公司一直在走下坡路,期間股價下跌9成以上,又因2016-2017連續兩年虧損,公司股票被上交所於2018年4月24日起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為“*ST船舶”。

2018年是公司極度關鍵的一年,若再發生業績虧損,則面臨連續三年虧損而直接退市的命運。公司真的會坐視不理嗎?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2016年公司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7.57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16.36%;全年存貨跌價損失37.46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22.22%。

2017年在上年已經大幅減值的情況下,又繼續大幅計提存貨跌價準備35.02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24.11%;全年存貨跌價損失26.33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18.13%。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年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幾乎全由存貨跌價損失構成。

緊接著,2018年公司一季度報顯示,一季度末公司資產減值損失為-9140萬元,較年初496萬元減少9636萬元,其主要變動原因為存貨跌價準備轉回,同時一季度公司扭虧為盈,淨利潤為7198萬元。但我們若剔除當季轉回的減值損失,公司依舊沒有擺脫虧損,也就是說公司“虛盈實虧”,詳情如下: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上面在概述中提到,存貨減值損失的計提與轉回有一定的主觀性,屬於會計估計範疇,至於當年計提的減值金額是否合理,我們暫時不下結論,先來比較一下同行的做法:

據年報披露,中國重工2017年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9.14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4.38%;全年存貨跌價損失18.71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4.29%。中船防務2017年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26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1.95%;全年存貨跌價損失1.96億元,佔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1.69%。

比較可知無論是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所佔存貨比重,還是全年發生的存貨跌價損失所佔存貨比重,*ST船舶均要遠遠高於同行的中國重工和中船防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提兩個疑問,有興趣的可以深入分析:關於存貨跌價準備,*ST船舶這麼高存貨跌價準備是因為什麼原因?中國重工和中船防務的會計處理是否太不謹慎?

對於2018年,*ST船舶確實存在利用存貨減值科目調節利潤的可能性,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在關注重資產的製造型企業時,存貨科目應當是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

案例2:益盛藥業(股票代碼002566)

看過了上面大肆計提存貨減值的案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惜貨如金”、捨不得減值的案例。

2011年“中國人參第一股”的紫鑫藥業曝出業績造假,受到證監會立案調查,同年來自於吉林省同為人參產業的“老鄉”益盛藥業上市。剛開始公司經營還算中規中矩,但上市兩年後公司存貨佔比猛增,存貨週轉天數竟然到達了匪夷所思的6年,超出了行業合理的邏輯範圍,請見下圖: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公司披露的2013-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存貨由2013年的4.7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6.67億元,增長近4倍,與此同時,應收的增長速度與存貨增長速度完全不相匹配,說明公司的存貨週轉率大幅下降,存在嚴重的庫存積壓,對應的我們再來看一看存貨佔公司資產比重的情況: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從上圖可以知曉,存貨佔總資產比重也由2013年的25%增長到2017年的63%,佔據了總資產的近2/3,但這些年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增長卻遜色很多,5年總共才增長了60%左右,存貨佔總資產的比重是相當之高。

從歷年公司的存貨構成來看,原材料人參佔據了大約65%的比例,人參價格對存貨價值影響最大。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7年人參市場均價經歷了過山車的走勢,從315元/公斤漲到2014年最高點近800元/公斤,之後大幅下跌近腰斬,2016年只有442元/公斤,目前仍在低位徘徊。

既然從2015年開始人參價格大幅下跌,那作為最主要的存貨資產,公司是否計提了相應的存貨減值呢?為此,我們翻開了益盛藥業2015-2017年的財報,以下是益盛藥業近三年的存貨跌價準備情況: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2015年-2017年,益盛藥業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1248萬元、3069萬元和1745萬元,分別只佔當年存貨平均賬面餘額的0.93%、1.98%、1.03%。

可見雖然存貨的市價大幅下跌,公司卻連續三年每年只象徵性地計提了1%左右的跌價準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那為何公司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計提存貨減值呢?我們知道存貨減值是調節當期利潤的一大“法寶”,那我們就來看看公司利潤情況到底如何,下圖顯示了2015-2017年公司淨利潤情況: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數據顯示,2015-2017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051萬元、1675萬元、8280萬元,特別是前兩年完全是靠政府補貼這種營業外收入生存。我們觀察到2015-2017年公司存貨賬面餘額分別是14.49億、16.22億以及16.66億,所以當存貨多計提一個百分點,就直接減少利潤1500萬元左右,那真是靠補貼也活不下去了,業績分分鐘變臉。

因此公司若真按現實情況老老實實地計提存貨減值,其業績可能就非常難看。那這些積壓的庫存是否像茅臺酒一樣越陳越香,越積壓越值錢以至於無需計提跌價準備呢?

感謝存貨減值這一法寶,益盛藥業每年厚著臉皮在這上面做文章,這幾年日子過得還湊合。但這“虛胖”的存貨還高高在上呢,萬一哪天存貨一次性大幅減值“炸雷”了呢?

【防雷術】

存貨減值是一顆潛在的雷,對於別有用心的上市公司隨時可能引爆,作為投資者如何防患於未然呢?

1、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哪些情況容易出現存貨減值:

(1)公司所處的行業開始衰落,商品滯銷,庫存積壓,特別要關注原材料、產成品涉及到大宗商品這類強週期的行業,存貨價值波動較大。

(2)技術進步帶來的淘汰類產品的減值,如電子行業技術迭代使得一些家電廠商計提了大量存貨減值。

(3)快消百貨類、服飾業,當季流行風過了,剩下的就賣不出去了。

(4)食品行業,特別是保質期短的,一旦不好賣,過期變質了那就全砸手裡了。

(5)農林牧漁行業,由於存貨涉及到生物資產,水下游的、林裡種的、草原上跑的,再頂級的審計師也很難盤算清楚準確數量,往往給存貨減值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2、如何防範:

(1)涉及上述行業的要倍加小心。

(2)警惕存貨佔比高、存貨週轉率低,存貨增長明顯與營收增長速度不相匹配的。

(3)有存貨減值前科的,有了第一次就有下一次的衝動。

3、分析思路:

(1)財務分析。將存貨佔比、計提減值佔比以及採取的減值政策進行歷史趨勢對比、同行對比,一旦發現有異動或與行業均值偏差很大,要進一步分析背後的原因是否合理。

(2)動機分析。存貨減值既然是調節利潤的手段,那要讓利潤如何變、為何要這麼變往往揭示了存貨減值的動機,比如“財務洗澡輕裝上陣”、“平滑利潤滿足股權激勵等業績條件”等。

【小結】

存貨減值和轉回是記錄和反映企業存貨狀況與市場真實情況是否相符的會計表達,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對企業資產進行把握。但企業管理者往往利用了會計估計的主觀性,對存貨減值區間進行人為的放大或縮小,從而滿足其利潤變化上的特定目的。

對這類主觀依賴性較強的會計科目,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去和企業的歷史數據比對、去和同業的其他公司比對,只有與其他客觀事實進行比較才能發現主觀操控的痕跡。

附錄: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股市防雷術3:警惕企業存貨大幅減值


注:

1、文中闡述的觀點及案例,僅用於研究探討,不作買賣推薦股票的依據。

2、撰寫此文,既是愛好,也是自己的知識梳理。歡迎各位專業人士前來糾錯斧正,也歡迎各位讀者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