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这是一座有着200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煤炭钢铁重镇,这里曾是欧洲最大的煤钢工业区;

这里,曾建满了烟囱、井架、高炉,从乌烟瘴气、脏乱差的代表到“欧洲文化之都”,从废弃的煤矿、钢铁厂到公园、博物馆、休闲娱乐场所,二三十年间,它在困境中华丽蜕变。

它就是德国鲁尔区。2018年,鲁尔区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它,凭什么成为了“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昔日的“工业毒都”

德国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占地4400多平方公里。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是德国以及世界最重要、最典型的传统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区内城镇密集,人口达570万,5万人以上的城镇就有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三大城市人口均在50万-100万之间,直接参加工业生产的人口多达200余万,最辉煌时曾创造了70%多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条沿着莱茵河和利珀河布局的世界少有的重工业城市带。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受到煤炭开采成本上升和廉价石油的影响,这里先后遭遇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鲁尔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

这座存在了一百多年且曾带给他们无限自豪的“工业巨城”,其主导产业衰落、工厂关闭、失业剧增、高达十层楼的弃置厂房和停转的机器设备举目皆是,等待着“关、停、并、转”的命运,而拆除所需的资金,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差等生态问题开始显现出严重的后遗症。

1958年,德国作家波尔曾这样形容鲁尔区:“有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比比皆是的焦炭厂冒着黑烟,铸造厂排出红褐色的滚滚污水,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令人呛鼻,户外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黑灰。穿着洁白衣物出门,半天便成为灰色。绿草如茵的家园,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鲁尔区的氧气含量甚至跌至15%左右,导致居民出现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眼睛发涩、喉咙疼痛、肺部疾病以及癌症频发。

面对如此焦灼的困境,德国人到底怎么才使鲁尔区成为了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的?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修旧如初”,蝶变重生

1979年末,鲁尔区以“还鲁尔头上一片蓝色天空”为口号,开始了一项逾20年之久,改造项目多达200个的庞大工程。

从一开始,规划设计团队就坚定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确立了“修旧如初”是鲁尔工业区改造的灵魂。

他们认为,区内无论是桥梁、水坝、高炉、厂房、车间、圆桶瓦斯槽,还是斜坡、小丘、生产流程中的传输带、机械设备和构筑,这些活生生的工业遗迹,都是独特的工艺产品或旅游资源;要以创意性的手法,使这份不可多得的人类历史遗产华丽转身并重放异彩。

改造后的鲁尔新区,将是一个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观的前提下,发展为融遗迹观赏、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科学展览、体育锻炼、培训教育、商贸购物和市民宜居等于一体的区域。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到2000年,200多个改造项目全部竣工。改造后的鲁尔新区包括8个主题公园,有艾姆舍尔公园、科学公园、杜伊斯堡公园、水上公园、文娱体育公园、雕塑公园等,并拥有以冶炼、机械、矿石、纺织、铁路机械、化工、化石、古生物标本、本地物种、船舶模型等为主题的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 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

此外,区内还设有数家大型购物中心、多间旅店以及星罗棋布的餐馆、咖啡厅和休闲中心。

1998年,“鲁尔区”将本区内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将区域内的工业娱乐、购物旅游、世界遗产文化、钢铁景观集合在一线,对整体区域进行整治和规划,便于区域内各工业遗产项目均衡发展,形成各地工业遗产项目之间的联动效应。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鲁尔工业基地的“春天”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一个新概念公园,是在一个关闭的钢铁厂建成的。它保留了原厂的厂房、设备、工业设施,可以说保留了整个冶炼过程,供人们参观。它是一座工业文化纪念碑,也是一个大众公园,成为民众休闲、散步的去处。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内的一座废弃的瓦斯罐,经过改造,变成一个潜水训练基地,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注满了水之后,里面放了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 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

而一些高大的混凝土建筑外墙,则被改造成了攀岩场地。攀岩协会在水泥岩壁上,依照难易程度,设计出适合不同技术水准的攀岩者路径,结果广受欢迎,带起了一股不分老少的攀岩风潮。

鲁尔工业区没有一座山,但是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竟然因为这个场地而拥有全国最多的会员,一个小创意却创造出了如此高的附加值,这不能不让人钦佩,也自然成了各地效仿的对象。

公园内的许多旧厂房出租给了电影制片厂当场景,每天都有摄制组在此拍摄,这又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知名度。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瓦斯罐:

专门用来储存炼钢厂和铸造厂所需燃气的设备,在鲁尔工业区有近百个。现在,这些状如圆桶直上直落的巨型铁罐,全部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成为新区内最大的“景观杀手”。

其中,一个当年欧洲最大的瓦斯罐(高118米、直径67米),就被改造成欧洲最宽敞的展览场。展场利用顶部的天窗,让光线巧妙地透进场,全场内恍如神秘的外太空。罐内还特设了一道直通罐顶的电梯,让游客在上落间体味奇特的梦幻感。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每年,在大瓦斯罐内都会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德国足协成立100周年的庆典就在这里隆重举行。当时,人们专门在里面铺设了一个带草皮的足球场,展出古董足球、著名球星的战靴、俱乐部队旗等。

紧靠莱茵河边的另一个废弃瓦斯罐经过结构加固,变身潜水训练基地。这个深13米、直径45米瓦斯罐,被人们放入一艘沉船和一部汽车,注满河水之后,就成了潜水救难训练不可多得的地方。

炼钢高炉:

当时的鲁尔工业区,有一座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高炉——高达80米的5号高炉,现在,装上了观光电梯,游人可以登顶眺望;炉顶上废弃的高架送料带,则化身为观光道。夜幕降临,在艺术灯光辉映下,这座巨大的高炉幻化为一道奇特风景。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炼焦厂和采煤场:

昔日工业区内的采煤场和炼焦厂属德国煤炭业联盟的产业,是整个鲁尔区最具价值的工业遗产地,在上世纪上半叶,曾以先进高效和优质高产的生产闻名世界。

如今,主要建筑和构件均完好地保存下来,游人除了可以乘输送带上到40多米高的半空俯视全景外,还可乘坐以废旧钢材制成的大转轮,近距离亲近炼焦炉,一睹当年“机器巨人”的撼人威力。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焦煤池的两堵巨大的水泥坚壁,如今则化作一个攀岩训练场,岩壁上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攀岩者的多条路径,吸引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攀岩爱好者。多个钢铁厂的洗矿池,稍作装修便成了游泳池。

采煤场的旧矿井直通地下百多米,输送矿工的管道和巨大的多头联动采掘机保存完好,参观者深入其中,可亲身体验当年矿工的劳作。长达几十公里的层层矿道,还被开发为疗养室、旅馆、音乐厅、健身室和咖啡厅。

旧车间、堆料场和仓库:

这些场地有的出租给电影制片厂作拍片用;有的出租给新人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有的成为创意艺术家的创作园地,在高敞的空间下,各种废弃的机械设备经过艺术加工,被演绎成别具一格的“雕塑公园”。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废弃厂房的大幅外墙,被当作银幕,放映著名的工业怀旧电影《大都会》;旧厂房里的大烟囱,杂技演员走上走下,表演着各式杂技;一处可容纳数百人同时洗澡的工厂浴室,如今成了埃森市一个专业舞蹈团练功以及演员聚会的场所,浴室原有的白瓷砖以及内嵌式的肥皂架都原封不动。

2001年12月,鲁尔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它又荣获“欧洲2010年文化首都”的称号。

从工业基地向文化旅游胜地,从工业城镇群发展为几十个鲁尔文化小城镇,一座因矿而兴的城市在岁月变迁中又因工业而成功转型,或许能为中国矿山修复提供最好的借鉴。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即将关闭最后2座煤矿的德国鲁尔,凭什么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墨泉生态建设

让世界因我们更美丽!

生态修复 | 农旅开发 | 规划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