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门道提示:农历六月初一

门道君很喜欢看古装剧,小时候不懂事不知道皇帝手里拿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只知道它很神奇,是权力的象征,谁拥有它便就可以坐拥天下。后来才知道,那不是什么石头,是中国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的玺印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今天,门道君就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玺印之美。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玉玺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印玺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印玺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印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人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印玺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玺印——千年传承的另类中国风

印玺

从整体而言,每一枚玺印都是一个独立的造型,造型艺术是构成玺印的艺术价值的一部分。玺印通过印钮的造型.给人们或淳朴、或轻盈、或俊逸、或凝重的美的感受。战国古玺,钮式繁多,琳琅满目,活泼有生命力.秦汉印章,端庄凝重、央央大度.“文帝行玺”,金龙盘踞;“琅邪相印章”,神龟昂扬.战国人形钮玉玺,飘洒秀逸,人物翩翩起舞,其圆雕手法和技艺,线条的优美洗炼,令人惊叹。

古代玺印既然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价格,而且还是不可制造的历史文物,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